“2017俄罗斯中国文化节”的重要学术活动——“中俄合唱国际研讨会”于2017年11月23日至26日在上海举行。“俄罗斯中国文化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共同主办,“中俄合唱国际研讨会”由中国国际合唱节组委会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研讨会得到了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大力支持。会议邀请了美国休斯敦大学摩尔音乐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圣彼得堡国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音乐学院、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以及我国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天津大学的九位具有影响力的指挥家,举办了九场学术讲座,两场中俄合唱作品音乐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多位高校合唱指挥、学术代表与中外专家们在会上进行了深入讨论,共同翻开了国内外合唱艺术交流的新篇章。
11月23日晚,“中俄合唱国际研讨会”开幕式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拉开帷幕。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陈春梅,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葛卫华分别为本次盛会致开幕辞。东华大学“DHU Singers”合唱团、上海师范大学泊乐合唱团、上海青扬合唱团、上海社会科学界合唱团、上海师范大学行知合唱团、华东理工大学伊卡斯特合唱团先后登台,为现场近八百名观众倾情演绎,充分展示了中俄两国合唱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11月24日清晨,在“中国合唱协会高校合唱委员会合唱发展会议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宣讲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高校合唱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探讨。中国合唱协会高校委员会主任陈家海分析了中国高校合唱指挥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指明了发展方向,赞同了组委会关于组建“高校合唱委员会附属高校教师合唱团”的提议。中国合唱协会高校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合唱协会副会长苏严慧在肯定网络时代为我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严肃地指出了中国合唱作品版权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中国合唱协会高校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合唱团指挥孟超美介绍了南开大学的“途梦”项目,南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通过“途梦”合唱课堂,让西部地区的孩子得以看到更辽阔、更多彩的世界。齐齐哈尔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孙相根指出,我们不缺少在国际上拿金奖的合唱团,缺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合唱的认可度和对合唱艺术认识的广度。他倡导大家把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高标准带进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以更好地推动中国合唱的发展。
本次研讨会的主办方代表和主持人——上海师范大学泊乐合唱团青年指挥家王超在宣讲会上从六个方面展示了对于中国合唱的发展构想。第一,筹办中国合唱指挥大会。大会旨在加强中国合唱指挥在技术交流、经验分享、作品研讨、综合表演、版权保护等方面的交流,进而全面促进中国合唱艺术的健康发展。第二,筹建合唱作品版权委员会。第三,基础合唱教育与产教结合。第四,合唱指挥人才培养。王超认为可以从全国各地开展合唱及指挥讲座、长期分阶段培训、建立合唱指挥学院三个方面培养指挥人才。第五,全面合唱教育普及计划。从2016年开始建立部分教育试点,到2030年全面实现合唱教育的普及。第六,合唱公益。如何让留守儿童产生精神上的慰藉?一味地花钱没有用,但艺术可以做到,其中合唱艺术最为有效。因为合唱让孩子们有集体感,在合唱团里,他们可以相互关心、相互依靠、相互温暖,合唱能让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人们感恩生活、充满阳光。因此,王超呼吁“乡村合唱教育的普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国高校合唱委员会副主席、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的青年指挥家窦铁民谈了中国偏远地区高校合唱教育的现状,即很多人不愿意到西北地区进行深入交流。但窦铁民并没有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既然“请不进来”,他就大胆地“走出去”。他经常参加“美国合唱指挥大会”(ACDA),学习先进的合唱理念,并自费购买了大量的优秀合唱作品。在提到尊重作曲家版权问题时,窦铁民非常赞同苏严慧提出的保护作曲家版权的观点。他义正词严地指出:“我们演唱作品,首先就要购谱,这是对作曲家最起码、最根本的尊重。否则,很多年以后,我们就无歌可唱了……”窦铁民倡导高校教师应该起到“星火作用”,即对大学生合唱团的排练,除了对作品的训练要求之外,还要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唱训练学”方面的内容。他要求合唱队员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单纯的合唱队员,而是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指挥,以指挥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只有这样,合唱团的队员走出校门,面对工作岗位的需求,才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另外,窦铁民也面向高校合唱教师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高校教师要敢于为当地的基础合唱俯身奉献,比如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合唱技能进行长期培训。其次,用有营养的作品“滋养”合唱团。再次,合唱指导者要有全面的“金耳朵”。“金耳朵”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指挥对和声的听辨能力;第二层是指挥对细微音准和音色的听辨能力;第三层则是敢于对专家发出的音响质疑。很多人都觉得大师们指挥的团队一定是好的,但他却反问大家,大师指挥的音乐到底好在哪儿?为什么好?窦铁民强调:“由于每个人的水平有限,我们可能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绝对高标准,但是绝对不能丧失对好的声音的判断能力。我们做不出‘满汉全席’,但绝不能丧失对‘满汉全席’的评价!”
11月24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指挥专家们,热情高涨,专注地聆听吴灵芬教授关于“中国音乐学院合唱指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讲座。首先,吴灵芬强调了总谱读法课程对于指挥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优秀的合唱指挥,一定要建立丰富的音响世界。指挥既要有横向旋律的思维能力,又要具备纵向和声的认知能力。她告诫年轻的合唱指挥,拿到新作品后,千万不要着急听录音跟着划拍子,要自己反复弹唱,在弹唱的基础上,对作品有一个初步了解,进而画出作品结构图,从宏观到微观对作品有一个清晰、透彻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并尊重作品。因为“总谱”是指挥的“宪法”,指引着每一位指挥前进的方向。吴灵芬倡导指挥大胆地写出对作品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她总结出总谱读法课程的教学心得:看音响、听色彩、唱画面。看似简单的九个字,涵盖了吴灵芬教授多年的心血和智慧!
其次,指挥的培养应和作曲系同步,共同完成新作品的创作。在讲到推广新作品时,吴灵芬强调音乐一定要紧密地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这样的作品才富有故事性,才更容易引起共鸣。
再次,吴灵芬强调选曲合适与否也是对合唱指挥人才考核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指挥的读谱速度快,效率高,要大量浏览中外作品,并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所带团队的作品。只有合唱队员们喜欢唱,才能真正感动队员,进而打动每一位听众!讲座接近尾声,吴灵芬意味深长地说:“合唱指挥是一个苦海无边,回头无岸的职业。”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这并不是前辈的无奈,而是他们心甘情愿地在合唱的世界里畅游,是不愿回头的信念,更是艺术家的执着!
中国合唱界泰斗级艺术家杨鸿年先生刚刚落座就说:“我是来学习的!我这辈子,活着干,死了算,就值了!”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杨鸿年先生豁达的人生观、积极乐观的学习精神及对艺术谦卑的态度,让在场的每一位合唱工作者无不为之动容!他意味深长地指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合唱指挥,需要全面地学习《合唱美学》《合唱指挥学》《合唱编创学》《合唱风格学》《合唱哲学》等,指挥一定要把视野放宽,中外的文化、历史都要学习。老艺术家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年轻人一定要用心唱,唱出国家的文化、唱出国家的哲学、更要唱出国家的信仰。“信仰不一定指宗教信仰,信念的积累和提升就是信仰!”讲座中,杨先生提到他生病住院期间匈牙利文化部部长慰问他时说:“你们唱了那么多匈牙利的作品,是不是用了柯达伊教学法?”杨先生坚定地回答:“我们团是唱柯达伊作品最多的合唱团之一,但是,很抱歉,我们并没有用柯达伊教学法。”他坚信中华文明早于欧洲,在艺术方面亦是如此。匈牙利的音乐和东方思维极其接近,语言中百分之四十都是蒙古族语言,很多作品用了我国五声音阶的写法,伴奏模仿云南的“跳竹竿”的节奏型……由此可见,杨鸿年先生用实际行动提振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杨先生正在努力编写《国际经典作品1000首剖析》,以期为后人留出更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感恩杨鸿年教授带给我们的丰厚滋养和为合唱艺术事业付出的一切!
八秒合唱团由指挥家阎宝林于2009年创建。“八秒”是指进入歌唱的状态、队形变换的时间在八秒之内完成,寓意合唱团追求实效。阎宝林在讲座中强调:“传播区域文化,责任在我们自己。”民族合唱尤其要注重作品所处的时期和地域风格,要唱出独特的味儿。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合唱艺术表演形式的多样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阎宝林强调形式可以多样,但一定要建立在音乐的基础上。他说:“音乐+花样=锦上添花;花样+花样=画蛇添足(本末倒置)。”丰富多彩的花样到底如何为音乐服务,笔者认为,这是所有合唱工作者都应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权衡的问题。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天津大学硕士生导师——任宝平提到了自己在做“国际合唱比赛”的评委时发现的中国合唱团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一,合唱理念没有与国际接轨。合唱团的纵向思维欠缺太多,和声音准纯度不够,节奏稳定性不够。任宝平说:“指挥就像外科医生,要以专业的眼光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音乐本身,而不是服装、动作等细枝末节。”第二,合唱排练方法低效。任宝平坚决反对分声部练习。他认为:“只有相互聆听,才能保证每一个和声的纯度,合唱团的立体思维要在平时排练中培养。”第三,合唱基础性训练欠缺。听觉训练是合唱团最基础的训练内容,而很多合唱团为了应付比赛,只是每个人都把作品唱熟了,并没有团队之间相互协作、调整的意识。第四,优秀的合唱作品稀少。中国的合唱艺术本身发展较晚,大部分都是改编的作品,和国外成熟的和声体系无法媲美。最后,艺术品位较低。往往一场合唱比赛听下来,重复的歌曲太多,指挥的艺术审美要敢于“脱俗”。
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室内合唱团艺术总监亚历山大·索洛耶夫、圣彼得堡国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谢尔盖·叶金莫夫、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教研室教授叶卡捷琳娜·尼基金娜、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硕士生导师曹通一,四位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的俄罗斯优秀合唱作品,并进行了经典作品的现场排练。从三位俄罗斯专家的现场排练和曹通一教授的教学成果展示,深刻地传递出俄罗斯合唱的底蕴。三位俄罗斯专家从作曲家的生平到创作背景,再到音乐表情记号的理解与艺术处理,都有极其严谨的态度。在现场排练中,他们把作曲家与指挥家的智慧巧妙地融合到一起,精确地传达给合唱队员,为现场的观众展示了大量有艺术高度的作品。从专家们的展示中,笔者总结出一些俄罗斯合唱作品的重要特点:第一,句法结构独特,经常不用一般意义的小节划分,而是根据需要来构思乐句。第二,调式与和声的民族特点鲜明。第三,大量运用独唱、领唱、声部领唱,与西方的四部合唱迥异其趣。四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和现场排练,既让我们感受到俄罗斯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又体会到俄罗斯令人惊叹的音乐创作水平和发达的合唱艺术教育。
本次研讨会还邀请到了美国休斯敦大学指挥家查尔斯·豪斯曼,他和特别翻译专家王瑾共同协作,通过对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的演绎,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将合唱与交响乐队融合。豪斯曼教授在讲座伊始就强调了“双语指挥”的重要性——既要读懂交响合唱团指挥语言,又要读懂交响乐队指挥语言。讲座中,豪斯曼教授通过《弥赛亚》中的《荣耀回归上帝》和《哈利路亚》向我们展示了交响乐队与合唱团的区别。第一,音乐本体的区别。同一部作品,交响乐队和合唱团的乐谱差距很大,作为一位“双语指挥”在排练前需要做翔实的案头工作,即乐谱的“远景、中景、近景、前景、后景(作曲家隐含的信息)”都要挖掘出来。第二,音乐和歌词的关系。交响乐队没有歌词,所以更要遵循音乐逻辑的发展,而合唱团基本都有歌词,需要更多地顺应语言的逻辑规律。在音乐逻辑和语言逻辑发生冲突时,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第三,乐器本身不同。人声与乐队的发声原理相差甚远,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作品,乐队和合唱团的音色、句法、音乐风格都应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更完美地表达音乐。第四,排练技巧。遇到大型合唱作品时,指挥要把乐队、领唱、合唱融合到一起,这需要指挥充分地了解他们。第五,观众在演出中的重要作用。指挥有义务带动观众的情绪,在传声、传情之前,先与团员、观众进行眼神的交流。豪斯曼教授从乐谱的细节到排列技巧,再到演出时眼神的交流,真正把艺术的细微之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值得每一位指挥学习的!
11月26日晚,“俄罗斯中国文化节之中俄合唱国际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顺利闭幕。同济大学教师合唱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合唱团、苏州大学星空合唱团、苏州吴韵少年合唱团、复旦大学“Echo”合唱团、华东师范大学“VIVA”合唱团同台献艺,用优美的歌喉共同唱响中俄两国友谊之歌。近两个小时的演出,六支不同年代的演出团队分别用二十余首不同类型、高水准的演出曲目,向现场近八百名观众展示了中俄两国优秀的合唱作品,令观众们大饱耳福。
通过本次活动,中俄两国达成了互办文化节的共识。“2017俄罗斯中国文化节”在中国举办得非常成功,我们共同期待来年“中国俄罗斯文化节”在俄罗斯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