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郑小洁
之江实验室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于2017年9月6日。之江实验室按照“一体、双核、多点”的架构组建,即以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之江实验室为一体,以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为双核,以国内外高校院所、央企民企优质创新资源为多点,形成国家科技发展共建共享的创新平台。
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群。坚持把强化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探索目标相结合,加强对关系全局的科学问题研究部署,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力量,联动以浙江大学为核心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建设,支持阿里巴巴集团开展基础研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世界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筑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群,不断增强我省国际学科话语权、科研主导权,提升我国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产品创新的整体水平,支撑产业变革和保障国家安全。力争到2022年,网络信息领域相关学科影响力进入全球前列。
整合协同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整合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西湖高等研究院、阿里巴巴集团、中电海康集团、新华三集团等高校、院所、企业的资源,谋划实施大科学工程、建设大科学装置。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根本,以健全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机制为保障,全面提升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的整合协同和运行效率,构建跨领域、多层次的优势科研资源网络。
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依托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重大创新平台,发挥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引进集聚人才的主体作用,努力造就一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力争到2022年,集聚科研人员20000人左右,打造顶尖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200个。
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共性技术成果。瞄准世界科学前沿方向,围绕涉及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卡脖子”科学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加大战略高技术攻关。在未来网络计算、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主攻方向,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支持多学科联合攻关、跨学科融合创新,推动前沿技术领域重大突破。
支撑引领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支撑培育一批研发实力与创新成果国际一流、产业规模与竞争能力位居前列的领军型企业,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示范、大数据、网络信息安全五大产业集群发展。
↑ 2017年9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之江实验室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甬祥和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共同为之江实验室揭牌。
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根本,
以健全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机制为保障,
全面提升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的整合协同和运行效率,
构建跨领域、多层次的优势科研资源网络。
多个渠道经费来源。五年内省财政出资50亿元建立之江实验室科学研究基金,主要用于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大科学装置建设、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日常运行管理等领域。投入运行后,实行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地方政府投入、企业自有资金投入、国家经费支持、基金募集、社会捐赠、研发服务创收和国际合作收入等相结合。
多种类别人员管理。按需设岗、按岗选聘、分类管理、能进能出。对科研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采用不同的聘用、管理、评价办法,并且一般不互相兼任。科研人员面向全球招聘。之江实验室对来自国内的全职科研人员,主要采取双聘制,科研成果共享,人事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聘期结束后,可续聘或回原单位工作。非全职科研人员采取更为灵活的聘任制。
多项人才吸引和奖励措施。设立吸引拔尖人才专项资金,吸引国内外相关领域顶尖人才。杰出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可长期聘用。配备一定比例的外籍或海外科研人员,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工作生活待遇。改革财政科技资金支持方式,实行合同管理,一般采取事前支持和事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改革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建立充分体现知识价值的分配政策,经费处置权下移到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
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之江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均应署名实验室名称,由实验室统筹管理。建立实验室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会同参与研究的各方主体共同签订知识产权管理协议,明确各方主体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使用和利益分配。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在实验室参与研究各类主体间的共享共用,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之江实验室成立大会
突破大规模、高效能、绿色的网络计算技术、平台和系统,引领、创新与发展未来大数据与泛在网络计算产业。
未来网络计算:研究超大规模数据、资源和应用的泛态化管理技术以及新型网络操作系统,研究异构大数据储存与智能分析的基础理论、模型和方法,研究融合批式与流式大数据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平台,突破大规模、高效能、绿色的网络计算技术、平台和系统,引领、创新与发展未来大数据与泛在网络计算产业。
泛化人工智能:面向移动、大规模和泛在互联等信息新环境,研究下一代的人工智能新模型、新方法和新平台,研究脑机混合智能、类脑智能与芯片,突破大数据智能计算、可视关联分析以及复杂环境的实时识别理解、人机物协同的智能控制与优化等关键技术,构建国际领先的智能计算系统和自主无人系统,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和虚实融合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泛在信息安全:研究泛在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模型和方法,突破互联网、物联网新环境下的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系统攻防等核心关键技术,增强我国重大基础设施的软硬件系统、数据系统、控制系统的安全保障和防护能力。
无障感知互联:研究新型高精度高灵敏智能传感和多传感智能控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研发核心关键器件和新一代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研究多通道联合智能感知、交互与通信理论和技术,突破大规模感知信息的实时存贮、传输、互操作、智能关联分析和临场融合呈现等关键技术,打造云端融合的无障感知互联和临场服务平台,建立我国在国际信息网络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面向大型复杂高端机电液产品,研究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新型驱动传感与控制、新材料制造、实时总线网络通讯等基础共性理论方法,突破智能化个性化定制设计、模拟仿真、复杂装配、三维打印、智能化设备集群作业等关键技术,引领高端工程机械、机器人、海洋工程、航空制造和新能源等大型工程、重点装备及高品质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能力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智能云平台:以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信息大数据为核心,建设支撑未来网络计算、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的智能云大科学装置,主要包括支撑大数据计算、分布式异构计算、边缘计算的软硬件平台;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法及应用的软硬件平台;支撑自主无人系统的软硬件平台;支撑数据安全防护、网络信息攻防、云计算安全的软硬件平台及大型可视化软硬件平台等;形成网络信息领域前沿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应用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支撑我国网络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工业物联网平台:以感知与互联为核心,搭建由有线无线多维接入网与智能骨干实验网络平台、大规模多维智能感知与通信实验终端、物联云实时计算控制平台、物联网虚实融合呈现平台等组成的万物互联实验平台。依托万物互联实验平台,紧密结合工业控制、智能制造需求,建立融合物联网与工业控制的重大工程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大型实验装置,包括安全控制核心技术实验平台、威胁态势感知与检测平台、攻防演练平台等;建立融合物联网与制造的智能制造人机协同实验平台,包括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半物理控制平台、人机协同实验平台等;形成多维信息智能感知、信息实时高效泛在组网传输、云端大数据智能计算分析、控制反馈与迭代优化的智能工业“云-网-端”闭环大实验装置,跨越式提升工业控制、制造等应用系统效能,支撑未来万物互联条件下的智能工业新生态体系。
脑机融合平台:建设脑活动探测尖端装置,全方位多尺度获取大脑活动的多模态数据,同时建立脑机智能融合开放式软硬件平台,为脑机融合与类脑智能系统的研究提供支撑。
量子计算研究平台:建设量子芯片设计、制备、表征和微波操控,量子存贮和量子调控,量子精密测量,实现量子模拟和量子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