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艳聪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导下,原来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变成了道德与法治课,书本的名字和内容都更加完善。新教材中加强了法治教育,注重公民意识教育,强化凸显了生命教育,也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而学生的教材内容环节基本都由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拓展空间五个部分组成。教材灵活且更富有灵魂,真正以初中生的困惑、矛盾、冲突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实践道德与法治。当然,教材的改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探索,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断观察学生与自我反思,给学生给自己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课堂。文章以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长”为根本,从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现状出发,揭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角度出发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育即生長 假回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130-02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句话读过很多遍,却迟迟才懂得其中意义。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理性思考,那么被灌输的知识除了考试便失去了意义;如果德育没有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精神追求,那么被灌输的道德规范便失去了意义;如果美育没有培养出丰富、有趣、跳动的灵魂,那么被灌输的技艺便失去了意义。只有实现了自我生长的课堂才是实实在在的真,除此之外,便是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浅析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自我生长”的真与假。
一、无声之处听惊雷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盗火者》,在纪录片里揭示了很多教育上尖锐的问题。其中,一线语文教师郭初阳曾提出这样一个现象:“你问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你最佩服的人是谁?他的答案是毛泽东,毛主席。最讨厌的人是谁,最憎恨的人谁?他的答案是日本人。”当然,并不是所有六年级的学生都会有这种回答,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犀利地反映了学生在自我成长中的一种缺失,这种缺失伴随着假思考,假回答。这种缺失让我不寒而栗。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
道德与法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并且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特征。那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学生能否实现自我生长呢?于是我在八年级学生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相继做了两个具有实验性的群体调查。
(一)调查一——假的回答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丰富多彩的生活》时,我问孩子们你觉得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多数同学低头看书的同时告诉我:丰富多彩的。我继续问个别同学:你觉得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回答仍旧是丰富多彩的。我追问:为什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具体说一下吗?有的同学说:每天上不同的课,见到不同的老师,和同学们玩耍等等,所以丰富多彩。而有的同学在我的追问之下,低头不语。连续追问了几名同学之后,有同学干脆无奈地说:我感觉生活也没什么意思,挺无聊的。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知道“真”的东西开始浮出水面了。渐渐地,学生说出了生活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才真正意义上回归到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句话上来。这个过程我用了一堂课四分之三的时间,但我是幸福的,课堂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真的思考了,说了真话。
(二)调查二——模式化的沉默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对自己负责》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问孩子们:你认识你自己吗?除了镜子里的你自己,你知道快乐的你是什么样的吗?你知道伤心的你是什么样的吗?你知道愤怒的你是什么样的吗?你知道歇斯底里的你是什么样的吗?你知道无聊的你是什么样的吗?每问一个问题,我都会停顿一下,等着孩子们的反应,直到我说到无聊这个词语时,学生木讷的眼神才变得稍微有神了一点儿。于是,我继续问:你们是不是最知道无聊时候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笑着点头,那样子像说出了心里话一样。也不难看出,孩子们对自己并不是十分了解。
假的东西在课堂之中真实存在,模式化的回答让我觉得几十人的课堂,并不是熠熠生辉,而是一片沉寂。任性的时间,任性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时候,当你问出一个跟课本无关,跟考试无关 ,只跟自身有关的问题时,他们或者在问题抛出时,第一时间低头翻书,或者抬头不语,再次低头。我不禁感叹是什么锁住了他们的喉,遮住了他们的眼,禁锢了他们的头?大环境下的应试教育体制?家庭?社会?或者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教育之所以改革,是因为存在问题,而追究责任似乎显得并不是最最重要的。身为教师,改变自我,改变自己的课堂才是最重要的。
三、吾将上下而求索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和“以人为本”最契合的学科,在因为学科优越性而感到兴奋的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任重而道远。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想让学生做到真正地自我生长,我想,作为教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抱怨,不推托
教育在它本身的行进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问题的出现,而作为教师在认识到问题的来源之后,不能埋怨,只说自己的身不由己,因为这种身不由己的理由附带“踢皮球”的嫌疑。而这种身不由己更不能成为我们日后习以为常妥协的“挡箭牌”。教师本身实现自我生长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的真正生长。教师应努力从“道理”的传授转向“道路”的引导。
(二)不忽视,不放弃
在课堂之中,发现学生“假生长”是件很容易的事。由于课堂教学任务等其他原因,且有些问题不能在课堂上当时就解决,这就导致教师大多数情况之下忽略这些问题。然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作为学生,久而久之就会顺应自我假生长,而课堂便没有了活力。其实,学生作为个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想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之上得到充分发挥,作为教师课后便不能放弃思考,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上上对策。
(三)多引领,多走心
标准答案使学生很难从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不会独立思考,缺少科学精神。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实证精神,都需要教师时时刻刻地去引领。面对学生丢失自我,偏离自我这种现象,更需要教师切实走入学生心灵。着眼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懂学生、关爱学生才是走入学生心灵的前提。前提做好,才能与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碰撞,才能对学生在思想性与精神方面做到更好的引领。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时刻反思,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目的不应该是让孩子们在这门学科的考试上取得优异成绩,也不是让学生把“为什么关爱他人,怎样关爱他人”诸如此类的题目倒背如流,而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懂得关爱他人,是每个人想要付出的需要,也是他人的需要。没有任何功利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会让孩子们把教材中的内容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结语
真正的自我生长不是外在的,而是促进内在自由并产生优秀的灵魂。也许很多年以后学生已经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知识,那么我想剩下的才是教育的硕果。教育应比我们想象的更宽阔。教育只有越来越宽阔,才不会让教者情感衰竭,才不会让教者变得去人格化,才不会降低教者的成就感。只有教育的真才会让我们不断追求教育的宽阔,才会让我们有向温暖和阳光追逐的欲望,才会让我们身处教育之中而感到幸福无比。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如果灵魂能够唤醒灵魂,那么一定容不得在唤醒的过程中参杂假的东西,而真实便是那唤醒的唯一力量。在课堂之中只要学生愿意倾听,愿意投入到真实当中来,或者震惊、或者沉思、或者微笑、或者兴奋,只要思绪在动,就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生长。
参考文献:
[1] 姚冬梅.思想政治教育中复杂性之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8).
[2] 李德平.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实践路径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1(1).
[3] 曹英伟 乔静.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善、美意蕴[J].航海教育研究,2017(4).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