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8-05-16 17:47赵佳琪辛绍军
现代交际 2018年5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培养高校

赵佳琪 辛绍军

摘要;我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为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高校作为人力资源生产力的供给侧,应该培养出一批批有能力、高素质、有创新力的人才。但目前我国高校仍存在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不对等、课程安排无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等弊端。受经济学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发,本文将从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高校培养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对人才供给的需求,探索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道路。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116-02

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指示。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资源的供应地,满足供给侧改革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高校职能并使自身获得发展成為目前高校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的人才需求已由研究型、理论型转向技术型、技能型,此类人才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已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但是为什么大学生还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呢?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矛盾反映出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问题。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科学的考察,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闭门造车。这样不仅不能使社会人才需求得到满足,还会进一步加剧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二)教学模式单一,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为纲领设立的,只有德才兼备,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才是合格的人才。十九大的召开,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已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机遇,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克难期,我们国家需要一批拥有正确民族观、社会观、国家观的青年人才来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育来发挥作用。思想品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灵魂和统帅。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是过度关注学习成绩,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沦为形式主义。

其次,基于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但是高校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学模式仍呈现单一化。普遍采取的班级授课制固然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是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做不到因材施教,从而无法激发学生潜能,使高校人才输出形成了千人一面的现状。

(三)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面向社会人才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高校是学生学习第一项专业技术的地方,也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受到启迪与灌溉的地方。可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多数只注重理论灌输,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宽进宽出,同质化现象严重,阻碍了同学创新精神的形成。[1]

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从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可见一斑。从宏观的方面讲,高校更多培养出的是学术型人才,但对于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却不甚了解。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多的是考虑开设热门专业,而没有深入调查市场真正的人才缺口,更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地方特色开设真正具有实用性的专业,造成了有些专业的人才一窝蜂式地涌现,如此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过于求的状况。从微观上看,课程设置并未突出社会实践环节,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学校不能积极联络企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导致产教不能融合、校企合作浮于形式。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

(一)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产业优化,企业以预见性市场需求为产能导向,转变产能过剩、生产模式粗放、产品同质化问题。这样的改革同样可以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根据国家和社会市场的需求,高校人才培养不能趋于同质化,而是应在考虑高校本身所具备的师资、专业特色、地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为社会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紧缺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所以说,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要从高校自身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特点三个维度进行思考,才能真正实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从社会主义国情出发,必须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重视素质教育。要使学校不再只关注学习成绩,还要注重提升个人思想品德。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要使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形成一致,紧密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建设道路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每一个学生心中,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思想上相信,从情感上认同,从行动上拥护。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这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到有力保障,才能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在素质教育中除了强调思想品德教育,还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但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是具有独立意义的。要想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正视学生差异。在教学结构上克服单一化、模式化。如果能够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就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那么他们将会在不同领域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能满足我国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真正做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使我国人才种类百花齐放。[3]

(三)使人才培养满足社会生产力需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人才的供给满足了生产力的需求,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创新发展理念”,60多年来我国始终将创新作为发展的关键词。我国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保障,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

社会生产力除了需要创新型人才,同样需要应用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多重人才培养模式。当今,产业结构多元化要求高校向社会输出的人才也要多元化。因此教育首先要從旧体制、旧思想中解放出来,拓展格局,树立“大教育观”和“大人才观”,削减社会发展过程中供给的冗余,为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社会提供优质人才。

三、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

(一)加快完善高校授课结构

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的产品是高质量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校毕业。完善授课结构是提升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以此为目标,从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管理设置、教学环境改善、教学设备完善等方面齐抓共管。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授课模式。针对传统班级授课制存在的弊端,美国教育学家劳伊德·特朗普曾提出一种独到的教学组织形式,被人们称为特朗普制度。这种教学形式在大班授课的基础上增设了小班研究及个别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授课方式较为灵活,在小班研究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研究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方便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在个别教学方面,可以实施导师负责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面对面向老师求教的机会,老师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负责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借鉴世界上先进的教学模式,例如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最有效的手段便是以制度上的变革倒逼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往对学生的测评跟考核只以学习成绩来进行判断。应该采取综合测评的考核制度,融入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评,采取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等多元主体测评方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使老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积极响应十九大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培养学生产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精神,强化教育引领、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5]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加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拓展

国家在近两年,多次提出关于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观点,其中在2015年明确提出了未来将有大规模的高校转型至以职业教育为中心。这体现了国家宏观层面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作出了顶层设计,指明了改革方向的思路和决心。

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首先,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激励创新的制度体系,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对敢于创新的学生要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舞,还要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其次,在学校课程设置上要从关注“学科课程”转向关注“活动课程”,增设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创新精神。还要从关注“必修课程”转向关注“选修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锐意进取,勇于创新。[6]

因此,学校要大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实习基地。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促进学生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王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6,189(5):103-106.

[2]林婉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1).

[3]殷颖.供给侧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

[4]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等教育,2016(11).

[5]王培军.我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培养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2

[6]张有声.从供给侧改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6(1).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培养高校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