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丕明 公丕宏
摘要:旅游扶贫不同于传统“输血”式扶贫,它使得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因此,构建完善的旅游扶贫机制框架具有重大意义。在旅游扶贫机制框架中,相关参与主体根据旅游扶贫的目标要求,通过精准识别、有效帮扶和动态管理,实现精准扶贫,进而形成旅游扶贫长效机制。为进一步完善旅游扶贫机制框架,发挥旅游扶贫作用,需要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金筹集、旅游人才培养与引进以及旅游扶贫运行机制完善等方面采取重要举措。
关键词:旅游扶贫;减贫效应;脱贫攻坚;动态管理
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旅游扶贫。旅游扶贫具有参与面广、扶贫效果快、返贫率低等优势特点,在短期内可以促进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从长期来看则可以实现扶贫开发持续发展。因此,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有必要对旅游扶贫进行研究,分析旅游扶贫的减贫效应、机制框架与重要举措。
一、 旅游扶贫的减贫效应
1. 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能够有效提供就业机会和解决就业问题,是贫困人口离土不离乡,实现剩余劳动力就业就地转移的重要途径。经验数据显示,每一个旅游就业岗位,将关联产生四到五个相关就业岗位。同时,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贫困地区传统生产方式,推动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2. 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环境。贫困地区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规划布局,促使交通状况、教育设施、通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当地生活环境质量,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奠定基础。同时,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可以改变参与者的职业性质,使得原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大有改观。在实现环境保护与贫困人口收入相关联之后,贫困人口的经济活动就由被动行为变成主动行为,增强了贫困人口的环境保护意识,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3. 更新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增进了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物资、人才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逐渐增加了信息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改观,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可增强贫困人口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开放意识,将贫困地区原本封闭的低水平循环变为开放的高水平循环,提高贫困地区文明程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 旅游扶贫的机制框架
1. 旅游扶贫机制框架的内在机制。旅游扶贫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旅游扶贫开发支撑因素、相关利益参与主体、精准识别、有效帮扶以及动态管理共同构成旅游扶贫的有机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行是动态、开放和反馈的过程。
旅游扶贫机制是建立在贫困人口、贫困地区以及当地旅游业基础上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基于旅游资源、旅游资金、人力资源等外部因素,相关参与主体根据旅游扶贫的目标要求,对发展方向、所采取策略和方针以及实施步骤做出决策。根据环境条件变化适时做出調整,提高旅游扶贫开发效率,并确保贫困人口能够从旅游开发中持续获得合理利益,促使旅游与扶贫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循环机制。
2. 旅游扶贫机制框架的参与主体。旅游扶贫的实施过程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作的过程。理顺相关利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明确相关主体的参与程度、内容和承担的责任是顺利推进旅游扶贫的必要保证。
第一,政府在旅游扶贫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职责在于制定旅游开发政策,引导规范旅游扶贫参与主体的行为,加强旅游市场与扶贫过程监管,进行旅游扶贫绩效考核等等,是旅游扶贫帮扶最重要的主体。
第二,旅游企业是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主体,负责旅游开发的运营管理,为贫困地区提供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实现资源价值转化,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贫困人口是旅游扶贫帮扶最终作用对象。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的能力、程度、方式以及获益水平直接决定着旅游扶贫的成败。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使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并让贫困人口从旅游开发中受益。
第四,旅游者作为旅游市场需求者,通过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服务的形式参与旅游扶贫,因此,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取决于旅游者的需求,进而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状况取决于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
3. 旅游扶贫机制框架的支撑因素。支撑旅游扶贫机制顺利运行的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旅游资金以及人力资源。这些因素是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发挥反贫困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一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旅行的根本因素,贫困地区只有具备丰富特色的旅游资源,才可能有较大的旅游市场,才能通过旅游开发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是区位条件。贫困地区进行旅游扶贫开发需要较大的旅游市场,而发达经济区域正是旅游开发所依托的市场资源。此外,旅游者出行决策行为受到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的严格约束,因此,便捷地依托或在地理空间上靠近发达经济区域是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
三是基础设施。旅游扶贫开发所需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路网、水、电、气、环卫、通信等公共设施以及商业、公寓、娱乐等服务配套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保证旅游者的可达性、便捷性和舒适度,提高旅游者满意度。
四是旅游资金。旅游扶贫资金不足与旅游开发资金需求量大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着旅游开发反贫困作用的发挥。充足的旅游资金投入可以提高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层次和水平,促进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实现转型,进而提升旅游扶贫的效果。
五是人力资源。发展旅游业需要完整的旅游人才体系支撑,即包括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景区运营以及管理等方面人才。专业化旅游人才可以有效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4. 旅游扶贫机制的运行过程。旅游扶贫机制运行过程主要包括精准识别、有效帮扶和动态管理。
第一,旅游扶贫的精准识别是实现旅游精准扶贫效果的基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旅游扶贫精准识别主要包括对象、条件和项目的识别。首先,旅游扶贫对象识别。精确地从贫困人口中识别出那些愿意并且有能力参与旅游发展的贫困人口。其次,旅游扶贫条件识别。在开展旅游扶贫之前应进行严格的考察,确认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贫困人口的经济效益,并论证其可行性。最后,旅游扶贫项目识别。根据不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旅游扶贫项目,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旅游扶贫有效帮扶主要涉及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帮扶主体、帮扶内容以及帮扶措施等问题。旅游扶贫有效帮扶在精准识别旅游扶贫条件、对象以及项目的基础上,针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障碍和旅游扶贫开发的制约因素,确定适宜科学的帮扶方式,实施合理有效的帮扶措施,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扶贫的自我发展能力,保证贫困人口能够有效参与旅游开发,以实现脱贫减贫目标。
第三,动态管理与考核是旅游扶贫的保障。旅游扶贫管理对象包括精准扶贫目标人群、旅游发展项目、旅游扶贫资金使用以及旅游扶贫效果等。同时,应该明确旅游扶贫动态管理与考核的目的、主体和机制等。对贫困户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对贫困户基本情况作详细了解,识别认定精准扶贫的目标人群,建档立卡,确保帮扶到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户。对旅游扶贫资金的管理,确保旅游扶贫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治理旅游扶贫资金“跑冒滴漏”、应付未付等问题。对精准扶贫主体进行精准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做到赏罚分明。对精准扶贫效果进行考核,建立有进有出考核机制,优化扶贫资源配置,加快减贫脱贫步伐。此外,还应考核贫困人口满意度以及游客满意度、环境保护程度和文化保护程度等。
三、 旅游扶贫的路径选择
1. 注重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良好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特色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利用,实现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制订旅游规划,进行合理有序开发。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应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应进行合理布局、规划设计,对旅游线路、空间布局、景点设计、社会服务等应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性,有效防止不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第二,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首先,应对贫困地区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进行思想引导,增强开发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其次,对旅游者加以规范和引导,降低旅游行为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再次,增强贫困人口的环境保护意识,明确贫困人口保护环境的职责和义务。
第三,完善环境保护机制,规范旅游参与者行为。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完善旅游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对旅游开发中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格处罚,将旅游开发的外部负效应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充分挖掘和提升本土文化內涵价值。文化内涵是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基础因素之一,是贫困地区旅游发展吸引旅游者的关键点。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本土文化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要充分认识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既需要政府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强制手段约束和规范旅游参与者行为,也需要当地贫困人口参与,培养其保护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贫困人口成为本土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
二是要协调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努力保持民族民俗文化固有特色,以多种形式保护并传承民族民俗传统文化,避免本地固有民族民俗文化遭到破坏,充分挖掘贫困地区旅游的文化内涵。
三是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优势。充分整合利用贫困地区浓郁的乡村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鲜明的乡村风貌、特色的乡村产品和精彩的乡村故事,塑造品牌,增强竞争优势,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和设备,是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条件。加强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提升贫困地区综合服务水平和旅游服务能力。
第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水平。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旅游扶贫创造良好的投资条件,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便捷性和旅游者的舒适度。
第二,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景观、餐饮、住宿、购物、安全、娱乐服务以及商业服务设施等硬件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第三,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应加快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使得贫困地区旅游信息通过这一平台广泛传播,为旅游者获取相关旅游信息提供便利,促进贫困地区旅游发展设施进一步完善。
4. 拓宽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资金来源保障是旅游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旅游精准扶贫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支持难以满足需求,需要多方合作、广泛参与、合力推进,吸引国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到旅游扶贫中来,以提升旅游扶贫能力。
一方面,政府部门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发展前景较好的贫困地区旅游开发企业直接给予支持。同时,吸引本地优势企业投资旅游扶贫项目,建立以本地优势企业投资为主体地位的企业投融资渠道。
另一方面,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旅游投资的市场化程度。积极引导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支持旅游企业利用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开发旅游资产证券化产品。
5. 培育和引进旅游专业化人才。高质量旅游从业人员是高质量旅游产品生产和高品质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旅游扶贫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人才队伍的质量。因此,需要培育和引进旅游专业化人才。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高效旅游扶贫开发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提高贫困人口旅游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旅游开发全过程涉及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培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倡导各旅游企业加强对本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建立健全内部培训体系和机制,不断优化现有人才体系。
二是要大力引进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立和完善引进、激励、管理和使用旅游人才的机制,不断优化旅游人才发展环境,搭建多层次校企合作平台,加大地方院校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使旅游人才在数量、素质和结构等方面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三是要充分利用外部科研资源,提高贫困地区旅游发展质量。充分利用贫困地区本地与周边科研资源,聘请相关专家对贫困地区旅游建设管理、项目开发进行统筹规划设计,确保贫困地区旅游开发方向精准,不断提升贫困地区旅游品质。
6. 完善旅游扶贫的运行机制。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全面、实用有效的旅游扶贫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各利益主体在扶贫中的积极协调作用,使旅游扶贫成果惠及每一贫困家庭。
一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使旅游扶贫统筹发展。明确各政府部门相应责任和角色定位,制定旅游精准扶贫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确定旅游扶贫定位、方式和范围,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实施。
二是要创新整合协调机制,提高旅游扶贫效率。围绕政府部门主导作用、旅游企业的开发活动、旅游者的旅行活动、贫困人口的参与活动,整合协调相关部门的政策措施、各参与主体以及各类扶贫资源,促使相关参与主体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相互合作,提高旅游扶贫开发效率。
三是要完善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增强贫困人口参与能力。根据贫困人口的参与意愿、参与能力以及旅游开发状况,其他相关参与主体应对贫困人口进行科学有效的联动帮扶,增加贫困人口旅游扶贫参与机会,确保贫困人口能够参与旅游扶贫开发。
四是要健全动态监测监督评价机制,确保旅游扶贫成效。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监督评价机制以及严格责任追究机制,对整个旅游扶贫开发全过程进行监测,并根据监督评价结果,对微观主体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各环节按照预定目标发展。
五是要构建完善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各主体的基本利益诉求能够得到满足。根据旅游扶贫开发的目标要求,基于贫困人口的个体情况,给予贫困人口更多的机会和利益分配政策倾斜,确保贫困人口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
参考文献:
[1] 夏学英,刘兴双.新农村建设视阈下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张春美,黄红娣,曾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6):625-631.
[3] 杨建,韩宗伟,张翊红.旅游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和推进策略[J].云南社会科学,2016,(6):52-56.
[4] 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總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研究”(项目号:2016MSJ054)。
作者简介:公丕明(1987-),男,汉族,山东省蒙阴县人,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公丕宏(1982-),男,汉族,山东省蒙阴县人,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8-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