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味勐海“正山”

2018-05-16 03:04云泽林薮
茶道 2018年4期
关键词:茶品茶汤金花

云泽林薮

茶圈流行这么一句话:“一入普洱深似海。”

个人认为有两层意思:其一,普洱茶品种丰富,不仅有产地(山头)之分,还有树龄、年份、仓储、号级、印级等,要喝透可没那么容易,而且越喝越不懂;其二,普洱茶茶市鱼龙混杂,尤其是紧俏茶品或珍稀茶品,真假莫辨, “套路”很深。

然而,似乎越是叫人看不分明的茶,越有魅力。就拿老班章来说吧,价格高昂,追逐者甚众。市面上老班章比比皆是,且都标榜是“正宗”、 “古树”、“纯料”。如果你是个涉茶未深的“茶小白”,一不小心就会为上述这几个华丽的“前缀”花不少冤枉钱。

尽管我喝普洱是“见茶就喝”,并也曾走马观花地到过两次西双版纳,但我对普洱茶始终有种莫名的“距离感”,觉得自己“道行”甚浅,难辨茶品高下优劣。好在身边有几个资深普洱发烧友,常常慷慨地拿出自家的庋藏分享。

这不,又逢春节,走亲访友,少不了胡吃海喝,满肚荤腥肥腻。于是,大年初五,茗淑在群里约茶,我是第一个响应的。让人欢喜的是,她先前囤的几件“勐海正山”刚好满15年,便开了封来品。

普洱本就消食解腻,而且经过15年的藏放,正是茶圈流行的“中期茶”,加之“正山”,它的诱惑力还是很大的。

对福建人来说,“正山”通常用于指红茶“正山小种”。在普洱茶產区,“正山”多用于指易武茶,但一经“借用”范围就广了。其实,相对于“外山”, “正山”即核心产区。还有,如“正岩”之“正”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喜欢买出自最核心产区的茶,有些发烧友还挑剔到某个山头甚至某片茶园。

那么,勐海“正山”又是什么味呢?而且,勐海是一个大产区,“正山”会不会只是个噱头?

带着疑问,我来到了茶室。茶室里,除了主人,就是她的闺蜜小赵。三个人,不多不少刚刚好,古人不也说“好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嘛。

第一眼瞥见的就是—瓶开得热闹的红山茶。作为茶席上的插花,平日里或许显得有些俗艳,但在新春倒是应时应景,衬托出浓浓的年味。细心的茗淑,还选了一只镶有红玛瑙钮钉的黑釉盖碗。她说,盖碗的模样很像清朝的官帽,不管怎样,讨个吉利也好。

如同陈酿开坛,开泡这饼封存15年的“陈”茶,使人充满了期待。

打开棉纸,它与我们“相见”。饼面很匀整,芽叶呈青褐色,条索肥壮,致密地团在—起,上面的茸毛历历可辨,闻起来有股纯净的清香。

茶刀穿过茶饼,茶条分离,发出“吧嗒吧嗒”的清脆声响。侯汤的空隙,我细细打量了撬下的茶块,注意到茶条间竟散落着些细小的淡黄色颗粒。“是金花!”这一发现,让我们感到又惊又喜。“金花”多见于茯砖茶,它的多寡与茯砖茶的品质成正比。如今,随着发花技术被制茶师们所掌握,“金花”也成功地“开”在了白茶中,成为卖点。不过,这饼茶的“金花”却是时间的馈赠。

第—道,有人名为“醒茶”(或洗茶),置之一旁或弃之不饮,但我们不想锚过,因为这是—种“问候”。热嗅杯盖,清澈淡雅,隐约间还有点花香。茶汤,色泽蜜董透亮,让人觉得味道应是甜滋滋的。趁热啜之,滋味虽有些淡,但汤感柔顺,入口很是妥帖。所谓的“清茶”大致便是如此,清而不薄,淡而不寡。

从第三道开始,茶渐渐苏醒。那种香气,似乎很难用言语来形容,既有原始山林的气息,又有大叶种茶树独有的清香、晒青茶的阳光味,还有“金花”赋予的“菌花香”。汤色又深了几分,但依然清透。含在口中,温热的茶汤,盈满舌面时,稍稍有些苦涩。不过,咽下后,苦味很快化开,整个喉底都是甜润的,毫无拖泥带水之感。

第四道至第六道,涩感更明显了。苦涩,在生茶中很常见,它并不意味着茶质欠佳。恰恰相反,它的存在增强了茶汤的力度和层次感。而且,苦味与涩味很协调,在口中苦比涩更多些。更何况,15年对于普洱茶的“茶龄”来说还是太年轻!一如前道茶,涩如红炉点雪,迅速消散,化作回甘,丝丝清凉。

至第七道,苦涩有所减弱,汤感变得醇厚稠滑,而且茗淑的冲泡手法把茶汤的温度和浓度控制得恰到好处,小赵直说“好喝,好喝,就像喝鸡汤”。将如此清隽之茶比作“鸡汤”未免有些掉价,但它给我们带来饱满充实的味觉体验,不负期待。第八道至第十道,随着苦涩渐退,茶汤变得绵稠细滑,但不失有力,沁润出愉悦的心情。

小赵说,最好喝的在第三道至第八道。茗淑听了,呵呵直笑,觉得小赵虽非资深茶客,但嘴还是很灵光的,至少说到点子上,是个“可造之材”。的确,这泡茶的精华大致在这几道间,就像正在发展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其实,普洱茶尤其是生茶,它之所以会让人痴迷留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时间无声无息的参与。它与环境一道在默默地牵引着茶的变化方向,一点一滴地塑造着茶的品性,而这一切过程都是未知。茗淑说,这饼茶是跟她一起“成长”的。第一次遇上它时,她也才接触茶没多久,喝起来只是觉得顺、好喝,或者干脆说“投缘”,“一冲动”就买了几件。如今,回想起来,当年的“冲动”是值得的,因为她遇到的是“对的、好的、值得去等待的茶”。“时间,塑造了它,也塑造了我自己。”

经历时间打磨的茶,待到开缄时,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15年的岁月,寒来暑往,春芽采了又长。茶褪去青涩,人褪去懵懂,都变得成熟。我们品茶,也是在品味流转在这泡茶上的历历往事,不知不觉地又连续喝了几道。

大约到第十四五道时,汤中早已捕捉不到一丝苦涩,取而代之的尽是甘滑,并糅着细腻的清香。

陶壶在泥炉上汨汩作响,仿佛在呼唤着“入壶,入壶”。茶淡如水,加水烹煮,是茗淑喝普洱的一贯做法。在她看来,好茶会“倾诉”,也经得起煮。

煮过的茶,全然又是另一番滋味。似是谷物的糯香与熟香,敦厚朴实,温润柔和得就像与口舌融为了一体。几杯下肚,神清气爽,连日的鱼肉荤腥,亦随袅袅茶烟弥散去了。“噢,对了!”茗淑好像忽然记起了什么,逢忙放下茶杯。过了一会儿,她端来一只瓷碟。碟上“开”了一朵粉嫩优雅的“梅花”,很精美也很讨喜。“喝完茶,尝尝手工梅花糕,这可是个心灵手巧的才女做的哟。”

望着花瓣上优雅的线条,我们很矛盾:既嘴馋,又舍不得吃。她倒是爽快,辣手摧“花”,解成五瓣,也给了我们一个品尝的理由。

品中期茶,尝梅花糕,在这暖暖的早春,算得上第一赏心乐事。就在我再次端杯饮尽茶汤时,嗅到杯底萦绕着蕴藉的温香,似曾相识。我努力搜寻着记忆的片段,又拈起一枚颀长的芽叶嗅了嗅。蓦地,芽叶的清芬在脑海中勾连出南糯山的景象:那是古茶山里一个豪雨初霁的暮春午后,通透的阳光,穿过参天古木浓密的枝叶,散落一地光影。林间升起轻烟淡雾,氤氲着湿润的晴朗,山静日长。此时,草木枯叶散发出幽香,并夹杂着雨后泥土的清新,教人忍不住想要去大口呼吸。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山林鲜活的脉搏。

这样的气息,就这样被茶挟裹着带到了我们的杯中。熟悉的茶香,在现实与记忆之间,搭起一座无形的桥梁。于是,我心中的疑问,也因此有了答案。

落地窗外,春阳明媚,一丛红山茶,枝头尽是绽放的笑靥。

猜你喜欢
茶品茶汤金花
由茶席独品《黄甲图》说说茶席设计的几点心得
主题茶艺编创要点及实例
追求美追求品味的茶汤店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月饼也有“茶搭档”
一字蚀骨
金花银花
Use scientific methods to learn the vocabulary well
“隔夜茶致癌”没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