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巍
春风一夜长灵芽。
茶丛里,新芽扎堆着冒尖,采茶人则忙不迭地采摘。“早采三日是个宝,迟采三日变成草”。无疑,这是一场同时间展开的激烈赛跑。
尽管如此,在不可逆转倒流的时间面前,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终究是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弱者。著名诗人余光中、法国时尚品牌创始人休伯特·德·纪梵希、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知名作家李敖、诗人洛夫,接二连三地离去,让人真有些猝不及防,给活泼泼、充满生机的春日染上了几许悲伤的色彩。
的确,这是谁也逃不开的自然律。然而,令我们感到扼腕痛惜的不只是他们的离开,还有他们带走的时代。
他们,都是经历过时代打磨并代表着时代精神的大师。
何谓“大师”?《辞海》给出的解释是:其一,学业或技艺上造诣极高、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其二,对和尚的尊称。
然而,这个词在当代似乎变得有些“铺天盖地”、“习以为常”。就拿茶界来说吧,从种植栽培、加工制作到品牌营销、茶艺茶文化,从一产、二产到三产,从不乏“大师”,或自诩,或他人标榜,或包装打造,不一而足,令人眼花缭乱。
于是,有许多人不禁怀疑:茶界究竟有大师吗?
《礼记·中庸》云: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物”,必先成“己”。也就是说,要把事做好,得先把人做好。
做茶,也一样。
茶树是茶农的“作品”,须精心栽培,方能量质并举;茶叶是制茶师的“作品”,须精采细制,方能香韵独具;茶汤是茶艺师(茶道师)的“作品”,须细斟慢酌,方能回味隽永。无论栽、制、泡茶,都需要用心注入,尤其是我們正处于一个强烈呼唤“匠人精神”的时代。
匠人,总是与精益求精、脚踏实地、意志坚定、默默守望相联系。他们的伟大之处,除了勤劳的双手和精湛的技艺外,还耐得住寂寞,矢志不渝地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甚至穷尽一生,来做好一件事,无不体现着对时间的尊重与敬畏。他们相信,有一天人总要离去,而作品及其所蕴含的灵性与精神却得以传世。就一点来说,他们与茶“不移本”之性是何等地相似!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匠人都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在名利的诱惑前,他们非常珍视尊重自己的手艺,更尊重自己。因为,打造一件美物、制作一泡好茶或许很难,但,塑造一个美丽纯洁的品格更难!洁性不可污!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做“好”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新芽如笋,蓬蓬勃勃,又一季的春茶拉开序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