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宾华,胡 杨,苗小翠
(1.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广东 惠州 516000;2.澳门城市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澳门 999078;3.大同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
近几年媒体上报道的幼师虐童事件频发,这对幼师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幼师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反思。幼师生作为幼师行业的储备力量,其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未来幼儿的身心发展,同样也受到了关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以其真实内在的自我品质和精神面貌呈现在幼儿面前,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吸引和塑造着幼儿,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如何提升幼师心理稳定性、完善幼师人格、加强幼师队伍心理品质建设已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内关于幼师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多,多数只提及相关原则、纲领和概括性描述,对于具体的实践、可操作化、标准化的课程并未有所涉及[1]。此外,国内尚未在学前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仅有少部分职业院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是课时较短、教学内容分散,并未形成心理品质和人格成长的系列课程[2]。
由申荷永教授带领的“中国文化与心理分析”团队在国内十几年的耕耘,使沙盘游戏广泛进入校园,与学校心理教育结合并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基于学校具体培养目标、在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心理专业工作者和学校心理教师将沙盘游戏作为重要的手段,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其理论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无意识水平的工作、象征性的分析原理和感应性的治愈机制。其中包含着“安全、保护和自由”的沙盘游戏治疗的基本条件,“非言语”和“非指导”的沙盘游戏治疗的基本特征,以及“共情”“感应”与“转化”的沙盘游戏治疗和心理分析的综合性治愈效果。
以往研究发现,沙盘游戏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解决心灵困惑,同时对学业提升和心灵成长都有积极作用[3]。不仅熏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也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而在幼儿教师领域,沙盘针对教师全体减压、社交焦虑、师生关系、新教师适应性心理问题、提升主观幸福感、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干预和治疗都取得了显著作用[4]。在河北、辽宁、山西、广东、新疆、重庆、上海等地,教师沙盘心理小组蓬勃发展,幼师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基于以上,沙盘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以及教师心理成长的实践均为沙盘心理品质课程的开发、实践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故研究拟通过结合幼师生的专业特征以及自身发展特征,在幼师专业方向课上开设沙盘积极心理品质课程,以期提升幼师生的心理品质及完善其人格,同时也为幼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为考察沙盘积极心理品质课程的开设在提升幼师生积极心理品质上的作用,研究采用了《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孤独感量表》三类标准化问卷,对课程开设前后学生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状况、孤独水平进行了测量。通过对实验组课程前后的教师访谈和教学过程中沙盘主题的变化以及行为变化的分析总结,考察该团体沙盘技术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有效性。
在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2015级学前教育系学生(均为女生)中随机筛选被试100名,年龄在16-18岁之间,将其随机分成3个班,每班每周一次积极心理沙盘课程,每次课程共计180分钟,持续20周,排除放假和实习以及其他课时冲突,实际上课13周。
1.调查问卷:《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孤独感量表》、教师访谈记录表
2.沙盘工作室:沙箱6个(57cm×72cm×7cm),4000多个不同种类的沙具(包括动植物、人物、交通工具、自然环境等等);数码相机一部;计时器一个;沙盘游戏制作过程记录表。
研究采用教师一对多陪伴式进行团体沙盘活动,即每个班的学生均由一名经过沙盘游戏培训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作为引导者和陪伴者,全程为被试提供无条件积极关注和保护;每班都有一名教学督导,进行课堂观察和教学总结。
教师负责知识讲授,沙盘体验活动的组织实施。在组织团体沙盘游戏时,观察成员游戏过程中,是否遵循指导语和沙盘游戏准则,处理纠纷,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沙盘游戏结束前提醒小组成员时间;同时为被试营造自由安全保护的气氛,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团体沙盘制作和分享过程中引导被试交流、分享感受。
1.准备阶段。对实验组的12名学生班主任进行访谈,通过班主任了解被试的基本情况和在校行为表现,以每实验班内一人为例(如表1)。
2.团体沙盘的工作阶段
团体沙盘具体工作阶段及一般流程如表2所示。在正式干预中,实验组以班为单位,进行了为期一学期,共13次团体沙盘游戏,具体沙盘呈现如表3所示。
表2 团体沙盘的工作阶段
3.实验后阶段
实验结束一周后,分别对实验组进行后测,两个月后进行再测,追踪课程有效性。
对课程前、后学生的人格测验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
表4 前后测成对样本检验
通过积极心理品质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前后两侧人格测验的乐群性、聪慧性、恃强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有恒性上的差异边缘显著。后测的乐群性要高于前测得,其他三个特征上均是后侧低于前测。
对课程前、后学生的SCL-90测验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
表5 成对样本检验
通过积极心理品质课程的开设对幼师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前后测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学生在前后测的SCL-90的测验结果上并未有太大差异。前后两侧的测验的结果均显示个体的排在前两位的问题主要为恐怖及人际关系敏感。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前后测结果进行比较(表6),结果显示实验前后学生的SCL-90量表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是有效果的。
表6 实验组前后测配对t检验
课程结束后,对教师进行再访谈了解被试的情况,以每组的一人为例,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教师访谈表
三个实验班级通过13次沙盘游戏的干预,沙画作品都有由混乱逐渐走向整合的动态特点,作品主题也日趋统一。沙画整体呈现出动态性和能量性,由初期的空洞、限制到后期挖沙或堆沙动作越来越多,沙画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出现更多代表生机、活力和希望的沙具。团队成员在非语言的交流下,配合越来越默契,沙画出现了整体和谐,浑然一体的画面感。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学生做如下建议:
1.要正视现实并对现实环境有良好适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对不利的现实环境,敢于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勇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能实事求是地妥善处理。
2.对自身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评价。不要去追求无法做到的十全十美。避免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是要把个人生活目标和社会目标结合起来,充实生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3.要善于发现和享受生活与学习中的乐趣。认真学习,扩大知识面;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注意他人的长处,能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点,不苛求别人,对他人给予理解、同情、充满爱。
4.能协调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调节好潜意识使其处在自然平衡状态,始终保持良好心境活泼、开朗、稳定、豁达、充满朝气。
团体沙盘游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成长,缓解了孤独感,促进和提升了积极心理品质。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无条件积极关注。团体沙盘游戏作为非语言、非指导性的治疗,让学生可以在游戏过程中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展现冲突、解决冲突,最终得到转换与成长。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心理治疗的前提,也是沙盘游治疗中重要的技术。教师作为陪伴者在学生进行沙盘游戏的过程中,无条件积极关注产生着巨大的治愈作用。大多数孤独感强烈的学生,都是因为被忽视、缺乏自信并在人际关系中存在某方面的不足,才导致他们异常敏感。教师用肯定的态度去接纳和关怀他们,在陪伴中让他们感到温暖与安全,让学生感到他们不是孤单的一个人。当内在改变延伸到外部世界,表现为孤独感地减缓,沟通交往能力的增加,和自我意识的增强。
2.团体中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孤独感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中,陪伴者在被试出现积极变化时给予及时表扬,在被试因为害羞不愿表达时给予鼓励[3]。无条件的关注、陪伴、肯定都增强了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在团体的氛围中,成员间相互信任、陪伴,共同成长,增强了社交技能,积极表达自我。
3.沙盘游戏的心灵自愈作用。荣格认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自我治愈的力量。此研究以沙盘为中心,创造出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在陪伴者的包容、接纳和关注下,学生的自我治愈力量得以发挥[5]。被试在沙盘游戏中,意识与潜意识不断对话,不断转化和成长,最终实现了心理的发展自愈。
4.团体沙盘游戏的综合作用。沙盘游戏起源于威尔斯与他的两个儿子在一起所玩的“地板游戏”,其本质是儿童共同完成的,有组织,有系统的,赋予分析心理学意义的游戏。在研究中,学生有组织地进行沙盘游戏,共同玩耍的同时,不仅激发了沙具本身所代表的象征性“原型”,完成无意识世界和意识世界的共同交流,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团体游戏和陪伴者的作用,在团体中相互学习,相互成长[6]。
1.积极心理品质课程使得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到建设,团体沙盘游戏技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为沙盘主题呈现出从“创伤”——“转化”——“治愈”的变化。
2.积极心理品质课程改善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了其沟通能力。访谈和测量结果表明,学生在沙盘游戏干预后人际关系、沟通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孤独感有所减缓,并出现了积极的自我评价和理性的自我认知。
3.以团体沙盘心理技术为基础的幼师积极心理品质课程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有积极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沙盘游戏技术,该技术不仅具有心理健康辅导作用,同时也具有心理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何琴.沙盘游戏作为儿童心理教育技术的探索[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7-8.
[2]陈宝佳,许爱华,刘志宏.团体箱庭疗法在解决大学生寝室问题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0):885-888.
[3]韦耀阳.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4):99-101.
[4]陈叶梓.河合隼雄与箱庭疗法对现代心理治疗发展的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10,4(25):101-104.
[5]陈侃,高岚.沙盘游戏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8):10-12.
[6]张日昇,寇延.幼儿箱庭基本特征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4):78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