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博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受土地、能源、原材料和人工等各项成本上升的影响,增长速度放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国内众多学者对新常态下如何驱动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贺东伟通过对1953-2004年与经济增长相关因素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主要来自要素投入[1]。郑蔚分析1981-2010年福建省九地市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认为资本要素始终是促进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科技与教育是支撑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2]。李政、杨思莹采用2002-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LA-VAR模型分析中国创新投入、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3]。黄剑、黄卫平认为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面临的困难和以往的困难不同,需要以创新驱动摆脱经济增长之困[4]。张卫华、江源等人认为在投资驱动作用减弱,要素驱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创新有望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驱动力[5]。王建康对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分析了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确定以科学技术创新、经济体制创新、对内开放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为主要内容的创新要素[6]。韦志琴通过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与工业转型升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协调度模型,并运用DEA模型分析不同省市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7]。
综上可知,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和技术创新是驱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对欠发达地区驱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研究甚少。文章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欠发达地区的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欠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制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河源市地处粤东北山区,表1是2013-2015年河源市人均GDP与广东省人均GDP、全国人均GDP的对比,可以看出河源市的人均GDP为广东省人均GDP的39%左右,为全国人均GDP的53%左右,所以,河源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表1河源市人均GDP与广东省和全国人均GDP的比较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的惯例,将清远、韶关、云浮、梅州、河源等5市划分为山区经济区城市。同为欠发达地区城市,河源市在工业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河源市在山区经济区城市中,工业总产值虽然起点较低,到2015年其工业总产值已经排名第二,同时增速远高于工业总产值排名第一的清远市,除2012年工业总产值稍有回落之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高增长趋势,具体数据见表2所示。究其原因,自河源市政府部门1998年竖立“工业立市”的重要发展方向之后,河源市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15.39亿上升到2015年的1443.02亿,年均增速为19.08%。但2015年的工业总产值仅比2014年增长了2.9%,增速明显放缓。因此,文章尝试以河源市作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代表,研究分析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并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其他欠发达地市作为参考。
表2 2006-2015年欠发达地区工业总产值一览表(单位:亿元)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由劳动分工导致生产率提高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提升经济效益来促进经济的增长。郑蔚选取劳动力投入和代表资本投入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来评价要素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王玉燕等人选取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评价工业转型升级效果[8],在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面,多数文献选取创新经费投入、科研人员投入和新产品产出等指标。在参考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选取要素投入、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等相关指标对欠发达地区的工业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技术创新指标包括新产品产值、科研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科研机构的政府拨款、科研机构的经费支出,规模企业的R&D活动人员及其经费支出6项指标。要素投入包括从业人员和资本投入的相关指标,资本投入选取了代表资本存量指标的规模工业企业资产和代表新增资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时也选取了对外经济指标的实际利用外资水平作为要素投入的补充指标。共选取了13项指标构建了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评价体系。具体见表3所示。
表3 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文章中所有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6-2015年河源市统计年鉴。
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是统计学上常用的量化评价功能的方法,广泛的运用于经济研究领域[10]。通过转换后的主成分比原始变量具有某些更优越的性能,一般要求主成分必须保留原始变量85%以上的信息。具体计算模型为: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0.0对河源市2006-2015年的工业经济增长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因为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SPSS20.0首先对各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及相关系数矩阵求解,结果表明许多变量之间直接的相关性较强,证明指标之间存在信息上的重叠,适用于主成分分析。
表4 解释的总方差
运用SPSS20.0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因子提取碎石图如图1所示,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主成分。这三个主成分累计解释了原始数据85.457%的信息,满足主成分提取条件。
图1因子提取碎石图
分析旋转后的主因子矩阵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科研机构的政府拨款、科研机构的经费支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企业资产等指标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载荷,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反映了河源市技术创新和资本投入情况,可将其命名为技术创新与资本投入主成分;规模企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载荷,有较强解释力,反映了河源市企业技术创新与效率状况,可将其命名为企业创新与效益主成分;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用率等指标在第三主成分有较高载荷,反映了河源市经济效益水平,可以将其命名为经济效益主成分。以上三个主成分是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
表5 成分矩阵
进一步计算得到表6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并确定各主成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表6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结合表4的相对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构建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评价模型:
式中,F1、F2、F3是三个主成分,F是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水平总得分。利用2006-2015年13个指标的历年数据,得到河源市各年的工业经济增长水平得分,如表7所示。
表7 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
由表7可以看出,2006-2015年,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整体水平在迂回中不断提高。从2011年开始,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水平得分保持正值,并呈增长趋势,表明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方向较好。2007年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水平总得分排名第五,在2006-2010年中得分水平中最高,这主要是因为2007年科研机构的经费支出较上一年提高了32.31%,而规模企业R&D活动人员数量是上一年度的2.42倍,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的普遍增加,促使河源市该年的新产品产值水平明显得以提高。2008年排名最低,这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东省各市的经济普遍受到冲击,导致河源市新产品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等指标较往年大幅度急剧减少而引起排名最低。2012年河源市工业发展水平总体得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由于2012年河源市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比2011年降低了53.23%,总资产贡献率减少了44.46%,新产品产值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从而引起总体得分水平下降。自2013年后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水平得分逐年提升,因为科研机构的政府拨款、科研机构的经费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上升,F1和F2主成分对工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欠发达地区的工业经济增长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能为欠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选取13项具体指标,收集了河源市2006-2015年的相关指标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分析法构建工业经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对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要素投入对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资本投入要素投入和技术创新对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水平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文章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重点引进规模企业、加大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建议。
综合以上的实证分析可知,河源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为科研机构的政府拨款、科研机构的经费支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企业资产,次要推动因素为规模企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全员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用率。为此,笔者以为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推动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
1.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引进规模企业。应继续吸引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企业,重点吸引电子信息类、休闲养老等规模企业入住,从而加大当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规模工业企业的资产,强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企业资产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2.保持政策连续性,加大政府科研经费投入。欠发达地区城市工业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活跃程度距离发达地区有较大距离,企业囿于自身规模和实力,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政府需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科研机构的拨款,支持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
3.加大科技立项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应增加对企业科技项目的立项数目,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科技项目的投资和扶持力度,通过配套资金、减税和贴息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对R&D经费的投入和支出,引导企业及时更新设备、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
4.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入驻河源市。政府可根据欠发达地区城市工业经济增长特点,因地制宜,制定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推动人才优先发展措施有效落地,细化配套政策,着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创业科研团队、急需紧缺人才、领军人才。推动创新和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当地大中专院校,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培养服务地方工业经济增长的适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贺东伟.经济增长、要素投入与发展战略选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机制的实证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0(1):60-64.
[2]郑蔚.福建省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时空差异[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7):778-781.
[3]李政,杨思莹.创新投入、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求是学刊,2015,42(4):61-67.
[4]黄剑,黄卫平.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与转型调整[J].江淮论坛,2015(6):40-47
[5]张卫华,江源,原磊.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变及转型升级研究[J].调研世界,2015(6):3-10.
[6]王建康.创新驱动视角下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53-90.
[7]韦志琴.区域协同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影响评价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7:23-55.
[8]王玉燕,汪玲,詹翩翩.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效果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6(7):130-138.
[9]罗冬良.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衡阳市规模工业支柱行业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5):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