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敬伟
摘要:鲤鱼是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种之一,占我国淡水鱼类总量的一半以上,鲤鱼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痛的功效,鲤鱼养殖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就鲤鱼的形态及特性进行介绍,通过对养殖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鲤鱼;形态;习性;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S965.1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1-0036-01
1 鲤鱼的形态及特性
鲤鱼隶属于鲤科,鲤鱼体侧扁而肥厚,成梭形,体长可达120 cm,体色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常见的有金黄色、浅红色、橘红色等。野生种体为金黄色,人工养殖的鱼背部呈黄绿色,腹部淡黄色。迄今经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公布,适宜推广的优良养殖品种共39个,其中鲤鱼有荷包红鲤、兴国红鲤、建鲤、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德国镜鲤选育系、丰鲤、荷元鲤、三杂交鲤、颖鲤、岳鲤、芙蓉鲤、德国镜鲤、散鳞镜鲤、松浦鲤和万安玻璃红鲤等15个[1]。鲤鱼主要在江河、湖泊、水库、池沼的水草丛生的水体底层栖息,鲤鱼属于杂食底栖鱼类,鲤鱼个体较大,生长速度快,以藻类、水生植物及底栖动物等为主要食物。鲤鱼肠道细短,新陈代谢速度快,冬季依靠消耗体内脂肪,基本处于停食状态,春季回暖需要摄食大量高蛋白食物。入冬之前为增加脂肪储备,会采食大量高蛋白饵料,出现“抓食”高峰期。每年春季是鲤鱼的繁殖时期,鲤鱼多选择水草茂盛处产卵,所产鱼卵黏附在水草上进行发育。
2 鲤鱼养殖现状
养殖环境恶劣。部分鲤鱼养殖户单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科学养殖意识淡化,对鱼的选用品种、饲养密度、用药等环节不关心,造成鲤鱼产品质量下降,水质严重恶化。通常鲤鱼的养殖密度应控制在每667 m2水面投鱼苗1000—1500尾,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了经济效益,饲养密度都会高于这个标准,甚至会翻倍,这就造成池内鱼苗密度过大,饲料投放数量较大,因为养殖户不断增加放养量,在饲料的投放上也不断增加。过量的饲料未经过充分的吸收和消化就被直接排入水体,残料和粪便沉入水底,导致底部环境缺氧,鲤鱼主要在水塘的底层活动,缺氧的环境会对鲤鱼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鱼病治疗困难。鲤鱼养殖中的各种鱼类疾病频发,例如烂鳃病、鳞立病、肠炎病等,这些疾病其实很容易预防,但是却往往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上的原因,使其蔓延开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亏损[2]。水质不好的鱼塘,存在大量的致病微生物,整体换水又没有可行性,导致鱼病的发病率比常高。养殖户通常的处理方法就是直接往鱼池里撒药,这样做不但没有达到治疗鱼病的目的,反而造成了水质的污染,加剧了鱼患病的几率,治疗使用的药物也就越来越多,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如此恶性循環,整个养殖的水环境都被破坏了。
鱼苗质量参差不齐。鱼苗作为养殖环节中利润较高的水产品,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从事鱼苗种苗生产的养殖户也越来越多。目前,鱼苗种苗培育市场比较混乱,品质参差不齐,这主要是养殖者缺乏完备的养殖技术,亲鱼亲本近亲繁殖,选育杂乱无章,无论优劣,都打着“优质种苗”的旗号,造成养殖过程个体差异较大、种苗质量不高、抗病性太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迟滞渔业的健康发展。
养殖管理不当。由于养殖户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增加鲤鱼的放养量,在饲喂过程中,不能准确的把握饲料用量,对鱼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投料过量,饲料不能完全被鱼消化利用,不但导致饲养成本增加,还会破坏鱼的生活环境,导致水体质量下降,滋生各种病原菌、寄生虫等,对鱼造成威胁。如果投料不足,又会导致鱼摄食不够,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因此科学合理的饲养是养殖户最需要注意的。
3 提高鲤鱼养殖经济效益的措施
根据当地环境、气候以及市场需要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优良品种进行养殖。要在推广优良品种的同时,坚持不懈地进行种苗的选育,尽可能提纯复壮,通过改良品种生长特性,提高品种的适应力和抗病力,同时还要注重肉质肉味改善,以提升鲤鱼的生产价值,达到适应大众消费需求的目的。渔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鱼苗市场的各个流通环节的管理,坚决打击不合格的伪劣鱼苗的销售行为。
渔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大技术的推广力度,推广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和模式。引导养殖户科学适度投放鱼苗,进行科学喂养,选择品质优质的饲料,优质饲料具有营养丰富、利用率高、排泄物污染程度低等优点,既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又对水体污染程度轻微。坚持对鱼池底部进行处理,使用无害化处理方法,降低有机质生成,同时加大渔业机械的使用推广,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以避免对水体的破坏。倡导无公害养殖观念,虽然无公害饲料市场价格偏高,但是水产品的价格也相对较贵,且市场需求较大,可保证养殖户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朱健,鲤鱼养殖现状及种质资源探讨[J].中国水产,2001(3):79-80.
[2]于生成,鲤鱼养殖常见病症状及防治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