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8-05-14 00:10林美新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词语笔者育人

林美新

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它能够千古不衰地传承到至今,它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所有的教育者,教书首先要育人,因为“育人”是学校、教育者的“重头戏”,尤其是对于低段的语文教师而言,虽然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千头万绪,但却更应责无旁贷地做好“育人”的工作。因为我们直面的是一群年龄善小,德育智育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低段孩子,如果我们稍有差池,将会陷入“误人子弟”的困扰。正所谓“百年大计,德育为本”,我们的教育要立于百年不衰竭的根本,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德之人,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点,结合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契机培养甚至是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应该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造就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一、严抓词语教学难点,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词语而言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而低年级孩子因其感观认知善浅,对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不够准确时,会造成扩词运用得不恰当,也会给孩子们的思想带来不良的影响。此时,我们老师就应该对孩子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强化对孩子们的德育教育。笔者深刻地记得在教学“打”字扩词的时候,在课堂提问中既然有的孩子脱口而出“打人、打架、打手”这样令我目瞪口呆的词语,那时候我就很诧异,而且这些扩词大多是出自平时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之口,如果老师没有进行及时的德育教育的话,必将在这些孩子的心中种下德育的“恶果”。于是,我便机智地引导到这些扩词我们要谨慎使用,当孩子们一脸懵懂地望着我的时候,我再三解释着因为这些词语带有“侮辱”他人的意思,不够积极向上,所以我们最好谨慎使用这些词语。最后的答案是令我意外的,孩子们的可塑性很强,在我引导几次之后,试卷中,作业中的扩词就很少用到这类词语了。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着正确的人生观的学习者,对于德育渗透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我们都得严抓不放。“育人”绝非仅仅是一句空头话,要落实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任务,实际中去,从点滴培养起学生的良好品性。

二、善于捕捉德育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部编新教材的一年级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都堪称图文兼美。细看内容里面不乏富有德育渗透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独具慧眼去捕捉。在教学《棉花姑娘》一文时,笔者发现部分孩子因为生活常识的缺乏对于“七星瓢虫”是否是益虫不敢确定,于是我不但结合图片引导孩子们理解“七星瓢虫”是益虫,还及时渗透了德育教育,教育孩子们像这样的益鸟益虫我们都不能去伤害它们,要时时刻刻地保护它们。最后,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地告诉我像“啄木鸟、萤火虫、青蛙……”它们都是益鸟益虫,我们要保护它们的生命,做个环保“小卫士”。就这样,只有我们老师善于捕捉教材的德育渗透点,积极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逐步实现德育教育的新目标。

三、巧抓文本延伸处,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有些课文在文本的延伸處蕴含着德育渗透点,更加需要我们老师用心地去挖掘。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时,在解读文本的主题思想后,我便设计在文本的延伸处,抓住契机,给孩子们设置了这样的悬念,乡亲们感恩毛主席带领战士们挖水井,那么,在学习或者生活中你最应该感恩谁呢?课堂上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说出了自己真正的心声,最后在一首“感恩的心”的歌曲声中,孩子们的“感恩情怀”再次受到感染,也深化了德育教育的思想。由此看来,笔者的这一用心良苦的拓展,激发了孩子们感恩的思想,孩子们也懂得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理,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道德素养,顺利地实现了德育教育的新目标。

教学无止境,则德育教育无止境。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计划地渗透德育教育是教育之所需,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教书必先育人”,而道德教育的方法却很多,如何在教学中将教书与育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起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行,这就更多时候需要我们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勇于尝试,不断改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会一如既往地在教学中探索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为了教育事业“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猜你喜欢
词语笔者育人
容易混淆的词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枚词语一门静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