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观与职业心理教育研究

2018-05-14 22:43高婷婷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

高婷婷

摘要:面对择业和就业,当前大学生存在职业生涯观消极、职业心理不成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目标不明确、择业目标普遍偏高以及就业后跳槽率高等一些方面。对此,文章探讨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观的现状,提出通过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调整择业心理状态、提升职业认同感等途径加强职业心理教育,科学合理地帮助大学生改善消极的职业生涯态度及职业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观;职业心理教育

引言

近年来,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情况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另外,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心态不成熟,如就业目标不明确、择业目标普遍偏高、入职后的跳槽率高等问题,也使得他们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笔者认为,高校除了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求职技能以外,学校还应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心理教育。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观及职业心理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Sampson(1996)等人认为职业生涯观念是指一个人对与职业生涯问题解决及决策制定有关的假设、态度、行为、信念、情感、规划和/或策略思考的结果。刘淑慧(2005)认为职业生涯是个人在生存脉络中追寻与实践自我认同的故事,认为自我认同和生涯观会影响个人的生涯发展,并将生涯观分为“人生愿景”和''存在策略”。人生愿景是关注研究生一生中想要追寻什么样的理想生涯,存在策略则探讨研究生如何抉择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又如何开展与实践其人生愿景。林婷婷(2011)认为职业生涯观念是我们如何思考职业生涯问题解决及决策制定的反映。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观念的概念理论界对Sampson的定义较为认可,笔者整合职业生涯的概念及Sampson对职业生涯观念的定义,给大学生职业生涯觀念做了如下解释:大学生职业生涯观念是一种元认知,是大学生对其职业生涯的认知,即对其职业生涯所涉及的职业生涯探索与评估、职业生涯决策、职业生涯行动、职业生涯再评估及调整等四个层面的思考结果。

职业心理教育是指针对即将步迈入社会、接触社会的群体,开展职业心理教育,客观分析自身优劣势,培养受挫能力和面对困难冷静处理的心理素质。这里笔者所提到的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主要是指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树立灵活的就业观念,培养其在求职、就业时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职业心理教育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职业选择提供内在依据。另一方面,将社会职业要求与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将主观期望与客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和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观现状及职业心理问题

2.1大学生职业生涯观现状

2.2.1研究对象

研究运用随机抽样总计抽取在校大学生被试606人,剔除无效问卷94份后共有有效问卷512份,有效率为84.4%。表1为被试人口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情况。

2.2.2研究工具

文章主要采用林婷婷编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观念问卷,测量大学生面对职业生涯问题及职业生涯决策时,个体的消极认知程度。问卷所有的项目表述的全是关于职业生涯问题和职业生涯决策的消极观念的语句,答题使用Likert 4点量表计分,“非常不同意”记0分到“非常同意”记3分,即最终总分或分量表分数越高,则职业生涯观念失调程度越高。

2.2.3施测程序和统计方法

研究被试为高校在校大学生,测试分纸质和电子问卷,完成需要20分种左右。测试完成后,收回问卷。主要遵循以下标准剔除无效问卷:(1)问卷中连续10题为同一答案(2)问卷中漏答超过2个项目(3)问卷中所选答案明显呈规律性。本研究使用统计软件SPSS 23.0进行频数统计和描述性分析。

2.2.4大学生职业生涯观总体状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观问卷采用的是Likert 4点量表计分,每个选项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4分。

从表2可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观念的平均分为3.42,属于中等偏上的分数段,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观的消极程度处于中等较高的水平。再看各维度情况,所有因素得分都在中等偏上,相比之下,关于外部环境冲突的认知消极倾向最高,其次是承诺焦虑,再次逃避,然后为启动决策困难。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观普遍失调程度较高,即面对职业生涯的态度偏消极,可见大学生职业心理存在一定问题。

2.3大学生职业心理问题突出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随之带来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高校的职业心理教育问题备受关注,高校力图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职业心理教育虽然有很多相关研究,然而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笔者发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职业心理不成熟的现象。

2.3.1错误的职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体现着大学生对待职业生涯以及人生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它不仅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笔者发现,一部分大学生追求享乐、安逸,于是在择业的过程中就业积极性不高,将目标定于一些没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仅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价值。同时追求高薪资的工作及优厚的待遇,但自身又缺乏坚持、吃苦耐劳等特性。一方面追求享乐,而另一方面追求高薪,于是陷入择业不理想的困境。

2.3.2盲目的择业观念

不同的个体之间有性格、兴趣、专业、能力、家庭等各方面的差异,所以不同个体适应不同的职业范围。然而,大学生们对所谓的一些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这种现象早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显现,最终导致这些热门专业的大学生供大于求。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对求职就业没有清晰的目标,不知道自身优势,在择业时盲目从众,结果导致个人特征与职业要求的错位,甚至会出现刚就职就想跳槽的情况。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随大流,没有对自身清晰的定位,就业受挫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这对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非常不利。

2.3.3焦虑或自卑心理

焦虑和自卑是一种负面的、复杂的情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或情景反映出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面对众多的就业单位,毕业生并没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而是倍感迷茫。在求职前没有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和正确的职业定位,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目前全考研人群也是个庞大群体,这与研究生扩招也有一定的关系,这部分考研的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择业焦虑心理。从考研动机的调查发现,近80%的学生主要是为了逃避就业选择考研,害怕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考研深造缓解暂时的压力。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有着自负和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表现,择业时表现出缺乏自信、勇气。毕业生找工作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知识、能力、运气等等,同一所学校的学生求职的情况也是大不相同,自信心较高的大学生求职往往更乐观。

3职业心理教育的途径

针对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观失调、择业过程中出现职业心理不成熟的现象,笔者认为要加强职业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择业、就业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

所谓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周围事物包括人、物、事的看法。有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中的需求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收入高、能进一步接受教育。可见,大学生们在择业时,是把职业价值观中的发展需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收入因素、精神因素和自我发展因素,无可厚非,人们想要通过工作确保或改善自己的基本生活,这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来说,大学生应学会调整自我与社会、索取与奉献之间的关系,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3.2调整择业心理状态

择业会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受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如果大学生本人不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将在择业、求职的过程中出现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从而否定自己。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自我认识不全面、心理预期过高、过度自负和自卑、攀比等等。如何克服这些不健康心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借助他人评价全面认识自己,冷静看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专业与社会的需要,给自己制定合适目标,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同时积极争取各种机会,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和心理承压能力,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3.3提高专业认同

当代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对于自己的所学专业不太满意。目前大学生中调剂的学生人数较多,即便是第一志愿录取,相当一部分人入学后发现专业不适合,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在高考结束选择专业,选择依据主要是父母的社会经验以及通过媒体了解到的就业信息,对专业缺乏真正了解,最终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根本不感兴趣,想要变更专业或者直接丧失学习动力。加之考研的选择,一部分毕业生为改变专业选择继续考研,另外由于专业的学习不够深入,专业能力平平,缺乏核心竞争力。而用人单位多看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高校可以借助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能够明白“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发现自身专业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4结语

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把职业心理教育引入大学生教育体系,从心理咨询辅导和完善课程体系两个层面树立积极的职业生涯观及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也希望通过职业心理教育的深入,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能有所提升。总之,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是一个时间跨度大、整合性强、社会化程度高的工作,高校需開展系统研究,全面推行。

参考文献:

[1]刘淑惠.全人生涯发展模式之构思[J].全人生涯发展在取向之辅导与咨商专业人力培育学术研究会手册,2005.

[2]林婷婷.大学生职业生涯观念问卷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11:1.

[3]周晓玲,邱开金.(2008).高职生职业心理与职业心理教育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5,1255-1257.

[4]李媛,常华.(2006).大学生就业及职业心理教育势在必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8,295-297.

[5]王小侠.(2006).当代大学生择业与职业心理教育.教育探索,12,101-102.

[6]李斌,邹志超.(2011).职业心理教育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代教育论坛,1,82-84.

[7]王琰,朱亮.(2011).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对高校职业心理教育的启示.职业时空,11,106-107.

[8]缪斯.(2016).促进高职生职业社会化的职业心理教育路径研究.江苏科技信息,22,36-37

[9]王希永,李晓珍.(2001).大学生事业生涯设计与发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0]陈社育.(2003).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北京:北京出版社

[11]俞文钊,吕建国,孟慧.(2000).职业心理学.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2]Sampson,J.P.,Jr.,Peterson G.W.,Lenz,J.G.,Reardon,R.C.,&Saunders,D.E.(1996a).Career Thoughts Inventory-Professional manual.Odessa,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