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颖
摘要:中国作为有着源远流长历史的文化大国,其传统音乐史抑是渊远,据可考历史在约9000年前就有音乐的出现。而音乐美学作为研究人类音乐审美实践普遍规律的郁闷特殊的艺术哲学,把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殊种类,研究其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1],其思想更是对于不同时代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本质的体现。因此,通过研究一个时代或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即可窥见这个时代或时期的音乐本质。本文将按照黄翔鹏先生提出的根据音乐发展特点和成熟程度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划分三个阶段——上古(约9000年前至春秋战国)、中古(秦朝至五代)、近古(宋朝至清朝)来简述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按时间线原则简述近代至当今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古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史;美学思想
一、古代部分
(一)上古时期(约9000年前至春秋战国)
纵观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长河,音乐思想与音乐在约9000年前就已萌芽,在此时期相关的文献记载等多为传说,因此此时的音乐美学还无法上升到思想的高度,严格意义上应该称之为观念。远古时期的先民将音乐作为与神沟通的的媒介,正如《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2]于此,音乐存在的意义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再另,有文献记载显示远古时期音乐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和情感表达及娱乐。远古时期质朴的先民们眼中,音乐的意义即音乐本身,并未在音乐上增添和赋予更多的因素。而在进入奴隶制的西周东周时因其执行严格的“礼乐制度”,这时的音乐成为为礼服务的工具,把音乐当做附属于礼的用来规范人的工具,直到春秋时期,礼乐制逐步崩溃,“”乐脱离了“礼”,乐的本质才又一次被人们重视。这时期的“乐”主要有四种主流的存在思想:(1)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这一学说用阴阳五行来解释音乐,即天有六气,地有五行,那么音乐则有六律五声。[3]这一思想学说表明音乐的和谐以及和谐所产生的音乐美感已经被人们所注意到。(2)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春秋末期开始形成的儒家学派其音乐美学思想主要是尤其创始人孔子提出。孔子最先注意到音乐能够对人的精神产生影响即音乐的教育作用,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没有系统化,仅拥有启示作用,真正代表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著作——《乐记》。《乐记》中提出了吧“物动心感”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音乐产生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的理念;其次《乐记》提出“乐统同,礼辩异”和“乐与政通”,此外《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他律论”(3)墨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墨子反对一切享乐,其中也包括音乐。墨子偏激的反對一切音乐是错误的理念。(4)道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老子主张“大音希声”积极意义是反对当时统治者的奢侈享乐,但其中“去人欲”的理念,并不利于音乐的发展。
(二)中古音乐时期(秦朝至五代)
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但音乐仍旧需要与政向通作为统治者教育民众的工具,此时期官方所主张的音乐思想是“礼乐刑政”并举,尽管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但音乐本体的性质还是开始更多地被加以重视。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所著的《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中主要的音乐美学观点是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与人的情感并无联系,又进而论证了音乐是表现形式、表现手段以及美的统一,最终阐明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和人情感上的哀乐毫无关联。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大胆的反对了统治者无视音乐本体简单的把音乐等同于政治的官方美学思想,着眼于音乐本体,将“心”和“声”分离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美学思想,改变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表达了自己在音乐方面所具有的叛逆性。《声无哀乐论》发展到后来,虽然并没有成为中国音乐美学的主导思想,但是嵇康这一音乐美学理论毫无疑问具有极其独特的美学价值,特别是其美学思想所产生的意义更是影响深远,引人深思。
(三)近古音乐时期(宋朝至清朝)
这一时期,社会制度扔停留在封建制社会,但是音乐中心从宫廷转移到民间,音乐的主题也变成了声腔弦索等民间音乐,音乐下移导致了更多人对音乐本质的探求和发掘,这一时期知名的音乐美学代表作品有南宋王灼的《碧鸡漫志》和明朝徐青山的《谿山琴况》。
南宋王灼客居成都碧鸡坊时创作的《碧鸡漫志》,是一部涉及古代音乐美学、词学、戏剧、曲子词等研究的著作。全书共分五卷:第一卷论述音乐的起源与上古、汉、魏、晋、隋、唐的歌曲演变;第二卷评论唐末及北宋词人创作的得失;第三至五卷考辨唐以来29个燕乐曲调源流。卷一的乐论部分的美学思想就是整部《碧鸡漫志》的美学理论基石,王灼从中表述了“主情”、“中正”、“自然”的音乐美学思想。“主情”的思想内涵主要是坚持一切真正美的音乐艺术起源于受到外物影响而“心”产生内在的情感变化。“中正”美学思想则是强调“中正则雅”。“自然”则是认为一方面指音乐艺术创作活动中主体的不加雕饰的情感,喜怒哀乐,自然天成;另一方面是指音律节拍所存在的客观规律,它是“自然之度数”,非人工所能改变。这些在当时都是极具先进性的音乐美学思想,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不能够进一步探索音乐的客观性只能认为其以思想情感为第一性,进而派生音乐,这是早期的唯心音乐美学思想。
徐青山所著《谿山琴况》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即所谓“二十四况”。这二十四况是: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谿山琴况》的美学思想继承发展了道家和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以合为重”的思想更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传统思想。《谿山琴况》中主要追求的是孤高寡合的情调,并且追求古雅的风格。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简述,下面将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简述。
二、近现代部分
近现代时期西方思潮不断涌入,随着对中、西方音乐关系的不断深化认识,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初步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和西方的音乐美学观念,譬如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等。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是黄自和青主二人。
黄自先生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里音乐美学思想领域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方面论述较多的大家,更是整个中國近现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在战乱频繁的二十世纪初期,正是因为有黄自先生引进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我们才能够对已成熟的西方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深度剖析,并从中理解和发展出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是在他律主义基础上,承认自律主义。但主流是他律的,是唯物的。黄自认为音乐是有内容的,是与社会生活有联系的,不同的音乐体裁有着不同的音乐内容的表达方式,音乐美得体现层面因而也就不同。[4]虽然黄自受到西方音乐教育,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更多地还是继承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黄自列举了五项音乐的功能:1、满足生活要求;2、德行的培养;3、团结精神的促进;4、国家特性之发扬及民族意识之唤起;5、安闲的时间利用。[5]在黄自先生提出的众多音乐美学论题中,具极大贡献的就是他所提出的关于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的关系,以及诸如音乐审美这些问题的论述,阐明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艺术的本质性和把握音乐审美的复杂性等。黄自先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奠基石之一,极具意义。
这一时期另外一位音乐美学思想代表人物是青主,他的贡献在于他较系统的论述了朱如冰音乐审美、音乐本质、音乐社会功能等一系列问题。他认为,一切形体艺术即使能唤起人们的幻想,但“总是带有多少物质的成分,不能够吸引我的灵魂完全超出与物质之上”而只有音乐才“能够把那条直达上界的、光明的路告诉我,他是能满足我的灵魂的要求”等。[6]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认为音乐是独立的不是物质的附庸并且他认为音乐虽然说带有社会性或者说物质性的但其本质不是为了反应社会和物质,是为了表达人精神世界、调高精神修养而存在的。青主在音乐美学思想上虽然有诸多贡献,但也不乏其中有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思想,譬如青主提出“你要知道什么是音乐,还是要向西方乞灵”。这一说法虽是有误,但也可做警醒之用。提醒我们对于过度西方化的警惕,更提醒我们要对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保有极大地信心和热爱,并以这种热忱去将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加以弘扬发展。
参考文献:
[1][3][6]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
[2]《吕氏春秋·古乐篇》
[4]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微探》[J].中国音乐学(季刊),2000年第三期
[5]巩小强.《对于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再认识》[J].人民音乐,1988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