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发“狼来了”? 或是价值牛的起点

2018-05-14 15:42张俊鸣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发行价非典型次新股

张俊鸣

“新股不败”是A股屡试不爽的传奇之一,对散户投资者来说,打中新股的感觉就如同彩票中了头奖,上市之后的连续涨停板更有一种“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快感。市场普遍对新股上市大涨习以为常,近期部分次新股出现跌破发行价的现象让一些投资者惊呼“狼来了”。“破发”真的那么可怕吗?

“非典型破发”谁最受伤?

从人见人爱的“小鲜肉”到“抛锚爆胎”的“老腊肉”,次新股炒作周期越来越短。目前,2017年以来上市的次新股有多只跌破发行价,如步长制药、日月股份、赛托生物、恒林股份等。虽然看起来触目惊心,但对打新族的杀伤力极其有限。首先是破发或接近破发的比例,满打满算不超过次新股总数的5%,超过95%的次新股依然高出发行价不少,数量可观是因为2017年新股上市家数较多所致;其次是破发的时间,2017年以来上市的公司尚无一只在上市首日便跌破发行价,反而是44%的首日涨幅限制成为“标配”,新股中签的投资者在上市首日甚至首周随时卖出,都不会被套。因此,无论从破发比例还是时间来看,新股中签者只要上市之后快速抛出,都可以全身而退,新股中签依然是无风险套利的代名词。

既然对打新中签者影响不大,那么这样的破发只能算是“非典型破发”。但破发就是破发,总有人要为此付出市值缩水的代价。最受伤的首推追高买入的投资者,这些破发的次新股在上市之后实际上还有一波推升,大涨之后的持续回调让腰斩成为常态;其次则是为了打新而配售二级市场老股的投资者,这些破发的新股上市初的涨幅在次新股中往往涨幅较小,中签者即便早早抛出,也可能会出现新股获利无法弥补老股亏损的局面。正是这两类投资者直接或间接为破发买单,才会有“狼来了”的声音出现。

“破发股”的A股经验

事实上,这样的“非典型破发”在A股历史上不是第一次。最知名的是中国石油,2007年11月上市首日一度比发行价16.70元大涨将近两倍,但2008年6月就跌破发行价,此后长期在发行价下方运行,虽然10年来多次分红,但不到8元的价格仍远低于发行价。相比中石油,一些知名的大盘股在上市首日则出现真正的破发,全天在发行价下方徘徊,说是“中到了假新股”一点也不为过,如2004年的济南钢铁(现山东钢铁)和苏泊尔、2006年的中国国航、2010年的中国西电等;最知名的破发股则是华锐风电(现*ST锐电),2011年以90元的高价发行之后,上市首日开盘便破发,此后从未有一秒钟站上发行价,经过多次股本扩张,目前已经沦为A股的第二低价股。

华锐风电上市破发的2011年,也正是A股破发持续时间最长的年份,当年和华锐风电一样上市首日就破发的新股不在少数,庞大集团、森马服饰都是其中的代表,而当时一年内破发的次新股占了当年上市新股的68.6%,一直到2012年新股破发都是常态,这也导致了IPO一度暂停,2014年初才重启。

某些投资者认为此次的破发潮也可能造成IPO暂停,但其实二者并无可比性。除了本次破发的“非典型”,让新股发行畅行无阻,甚至仍然是“一签难求”,和当时新股发行困难迥异之外,目前A股已经定调往注册制方向改革,未来市场化发行将是可预期的方向,监管层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用暂停IPO的方式来让破发股恢复到发行价上方。

對标境外市场,新股“特权”正在消失

在香港、美国等境外股市,“新股”从来就不能和“稳赚”画上等号,上市首日即破发早已司空见惯。港股的美图公司、邮储银行,上市初一度跌破发行价套牢一堆机构投资者;现在美股市场上大热的FACEBOOK和知名中概股阿里巴巴,在上市之初也曾经一度破发,但两地市场都对此反应平淡;反而是2010年当当网在美国上市首日比发行价大涨80%,还一度引发CEO李国庆对承销商的不满,认为IPO价格被压低。由此可见,在香港、美国等成熟市场,新股上市首日在发行价附近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偶尔破发也不算新闻,反而是偏离发行价过多才引发市场关注。

对比港股和美股,A股的“新股不败”反而是令人诧异的现象,惟一可以说得通的只有游资炒作,这点从前期证监会披露的厦门北八道集团疯炒次新股也可得到左证。而这样的疯炒,对于参与其中的投资者来说大部分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如今,部分新股出现“非典型破发”,也算是A股非理性炒作降温的迹象之一,对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新股“特权”消失可以更大概率买到性价比高的股票,可谓好事一桩。2006年的中国国航、2010年的农业银行都是如此,对真正的价值股来说,破发或许正是“价值牛”的起点。

猜你喜欢
发行价非典型次新股
超声造影对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病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果分析
我国科创板IPO破发现象研究
“大肉签”为何变骨头了?
德国流行“非典型就业”
“次新股”危机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辨证论治之我见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药辨体施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