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摘 要】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住院患儿静脉输液发生外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28例住院期间行静脉输液治疗患儿为研究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均是64例。A组给予预见性护理,B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A组的外渗发生率为4.69%,B组为15.63%;A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88%,B组为85.94%;对比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使用留置针时间长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住院患儿行预见性护理可减少其在静脉输液中发生外渗的几率,且护理满意度高。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住院患儿;静脉输液;外渗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较广,其具有穿刺次数少、治疗痛苦度低、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和护理工作效率高等优点。但儿科患者的好动性强,血管短且细,加之其哭闹或挣扎等影响,可能在静脉输液中出现药液外渗等情况[1],导致穿刺部位皮肤肿胀与疼痛,甚至引发皮下组织坏死或静脉炎等严重后果。为确保患儿的静脉输液安全性,有学者认为可加用护理干预。本研究特选择本院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28例住院期间行静脉输液治疗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住院患儿静脉输液发生外渗的效果,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间收治的128例住院期间行静脉输液治疗患儿为研究对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划分为A组和B组,均是64例。A组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是1个月~10岁,平均(1.56±0.23)岁。B组中,男33例,女31例;年龄是1个月~11岁,平均(1.98±0.33)岁。对比以上数据,两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B组给予常规护理,即生命体征监测、环境护理与注意事项告知等。A组给予预见性护理,1)输液前评估:明确所输药物的浓度、性质、pH值与渗透压等情况,于允许范围内降低具有刺激性药物的实际浓度。输液前评估患儿的局部静脉与全身情况,选用弹性好、血流速度快和粗直等腋下静脉、颞浅静脉或手背静脉。避开关节或静脉瓣。2)输液时护理:若所输药物具有刺激性,应在穿刺点附近5cm左右并于静脉走向15cm左右擦涂喜疗妥,于穿刺点贴上3M透明贴膜。若输注时间偏长,可在输注过程中再擦涂1次喜疗妥。避免多次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液,避免长时间穿刺同一部位。在输液前应先输注0.9%的氯化钠溶液等无刺激性液体,保证液输液畅通。刺激性药液的持续输注时间应≤2h,若输注不玩,可先输注非刺激性药液,输注30min后再更换为刺激性药液。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的时间应<3d。输液期间应严格监护,每15~20min巡视1次,记录穿刺部位皮肤的弹性、颜色、温度与肿胀等情况。若有局部红肿或液体无法顺畅滴入等情况,应确定原因并立即处理。告知家属在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其掌握留置针护理方法,并叮嘱其若患儿出现皮肤肿胀、严重哭闹等情况应立即向护理人员报告。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经头皮输液与头皮输液的药液外渗几率,并计算外渗总发生率;记录患儿使用留置针的时间。利用自制评价表评估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行为、护理态度和护理技能等。总分为100分,划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SPSS 16.0软件加以处理,使用留置针时间用(±s)表示,行t检验,外渗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用(%)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药液外渗发生率
A组的外渗发生率为4.69%,B组为15.63%,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比护理满意度
A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88%,B组为85.94%,对比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对比使用留置针时间
A组使用留置针时间长于B组,對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小儿患者的皮肤较为薄嫩,其血管壁中的内皮细胞并未发育完全,对药液刺激等不具备较高的防御能力,可能在静脉输液中发生药液外渗等情况[2]。其会导致皮肤肿胀、苍白、泛红和疼痛,甚至会使局部组织坏死,引发皮肤组织的功能性障碍。预见性护理可减少药液外渗情况发生,其通过全面分析与判断护理程序中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给予有效、科学且及时的护理干预,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3]。预见性护理措施包括输液前的药液性质与浓度等评估、穿刺部位与静脉评估;输液期间的喜疗妥擦涂、药液更换、巡视护理和风险告知,使刺激性药液对患儿皮肤的影响性降低,输液安全性提高,并可提高家属护理患儿的能力,降低护理风险[4]。结果为:A组的外渗发生率(4.69%)低于B组(15.63%);护理满意度(96.88%)高于B组(85.94%);使用留置针时间长于B组,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与闫小红等[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预见性护理可降低住院患儿在静脉输液中发生药液外渗的几率,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较佳。
参考文献
[1] 张小琴.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防止新生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20):157-158.
[2] 杜爱贞,宋博,吴亚莉.1例新生儿泵入10%葡萄糖酸钙外渗致局部坏死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09):617-618.
[3] 朱芳.预见性护理对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外渗的影响[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2):167-168.
[4] 黄利娥,彭丽芬,赵纳.应用PDCA循环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04):606-607.
[5] 闫小红,陈曼丽.预见性护理对降低住院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率的作用[J].医疗装备,2015,(14):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