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类的“迁徙”相比,鸟类的迁徙要艰难和伟大得多。为了完成生命的延续和轮回,它们往往要凭借不可思议的耐力、速度和生存技巧,在几个月内完成上千甚至上万千米的迁徙,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地球上伟大的迁徙奇迹。
最长的迁徙:北极燕鸥
北极燕鸥以万里迁徙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成为迁徙距离最长、飞行速度最快的动物。北极燕鸥是地球上迁徙距离最远的动物,它们的迁徙之旅应该从位于北极的栖息地开始。每年的5-8月,此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天,北极燕鸥会在它们位于北极圈附近(包括加拿大、阿拉斯加、格陵兰岛、北欧、俄罗斯北部等地)的繁殖地内求偶、繁殖及养育后代。
然后,它们会在8月到9月开始向南迁徙,当12月来临时,经过4个月飞行的北极燕鸥在飞跃了半个地球后纷纷到达位于南极洲的栖息地,此时正是南半球的夏天。来年3月,当北半球的春天到来时,养精蓄锐的北极燕鸥再次挥动翅膀,它们要回到自己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出生地。与来时的路线不同,北飞的北极燕鸥几乎都选择了同一条路线,这条路线曲折地穿过整个大西洋,在地图上看呈一个大大的“S”形。
5月,仅仅经过2个多月的飞行,北极燕鸥就回到了位于北极附近的繁殖地。在这里,它们再次开始生命中最伟大的工作——繁育后代。就这样,北极燕鸥们完成了一年一度两次穿越南北半球的超长距离迁徙,其来回一次的迁徙距离长达3.8万千米。
北极燕鸥在迁徙时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滑翔,这样可以节省很多体力。它们还会俯冲到海面上捕鱼吃。
此外,为了找到更好的食物来源或避开恶劣的天气,它们会在迁徙途中绕很多弯路。
一只北极燕鸥的平均寿命为30岁,一生的飞行距离达到了150万千米,相当于在地球和月球间往返三趟。正是因为北极燕鸥每年都会经历南北两极的两个极昼,所以它们被称为是永远生活在光明中的动物,这正是大自然对最长迁徙的北极燕鸥最伟大的奖赏。
不停歇长距离飞行的世界冠军:斑尾塍鹬
斑尾塍鹬(chéng yù)的繁殖地位于北极沿岸和冻土地带,它们会迁徙到亚欧非大陆的温带和热带地区的沿海,或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沿海过冬。斑尾塍鹬是目前已知鸟类中不停歇长距离飞行的世界冠军。
更令人钦佩的是,它们在迁徙的途中还不需要进食。目前,科学家跟踪到的最长记录是由一只雌性斑尾塍鹬花了超过9天创造的,它从阿拉斯加的繁殖地不停歇地飞到新西兰北部的越冬地,全程为11680千米。
斑尾塍鹬是一种长相有些怪异的水鸟。长脚、长嘴略往上翘,羽毛呈灰色,远远看去好像通体斑纹,它们每年会换两次羽毛,所以你可能会发现在不同的地方它们的样子有所不同。个子不算大,体长和一般人的半个手臂差不多,重不到一斤。这样一种不起眼的鸟究竟是怎样完成这样不可思议的神奇旅程呢?
我们可以想象,斑尾塍鹬对它们的马拉松旅行一定是经过充分准备的。出发之前,它们会把肚子吃得饱饱的,把自己喂胖一倍。若是人类,恐怕吃成这样就连动也动不了,可是这种神奇的鸟类此时还能保持自己的身材。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说来也许难以相信,它们是通过压缩自己的内脏器官来给脂肪腾出地方的。在上路的时候,它们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带有脑子和飞行肌肉的脂肪团,这些占到体重一半以上的脂肪,就是它们不间断长途飞行的主要燃料。这种本领即便是在鸟类旅行家当中也是首屈一指,无鸟可及。
斑尾塍鹬通常会在沼泽地区、河流附近和靠近水域的林地觅食。它们的棕色和灰色的羽毛,可以帮助它们在泥滩和沼泽中伪装。斑尾塍鹬的蛋比较大,刚孵化出的雏鸟就已经具有行动的能力。出生后的一个月左右,斑尾塍鹬就可以飞行了。
一口气飞越大西洋:黑顶白颊林莺
夏天的新英格兰会出现一种小小的鸣禽——黑顶白颊林莺,它可以完成连最大的航空公司都无法完成的壮举:不停歇地从佛蒙特州一直飞到波多黎各。
难以置信之处不仅在于它们飞行途中不会停下来休息,还在于这种小鸟(林莺体重不超过12克,仅相当于一支圆珠笔的重量)的“航线”跨越汹涌的大西洋海域。五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相信这趟史诗般旅行的存在,而现在,一个由多国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终于证实了它的真实性。
为了准备长途迁徙,黑顶白颊林莺会拼命吃下许多昆虫,在迁徙前体重会增加一倍。增加的体重给了它们在开阔水域不停飞行的能量。而如果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停下来,对于黑顶白颊林莺来说就是死路一条。
黑頂白颊林莺并不是唯一进行这种史诗般迁徙的鸟类。信天翁、鹬和海鸥都会长途跋涉迁徙到南方的越冬地,但这些鸟类都选择了距离较长的陆上航线。为什么黑顶白颊林莺要选择如此危险的海上路线呢?科学家对此并不清楚。有分析推测,或许它们只是想尽快完成迁徙,因为毕竟这是它们一生中最危险的事情。
迁徙高度最高:黑白兀鹫
鸟类迁徙的高度一般低于1000米,小型鸣禽的迁徙高度不超过300米,大型鸟可达3000-6300米,个别种类可飞到9000米。
比如,大天鹅这种我们最熟知的候鸟,就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接近10000米。
然而,高山兀鹫比大天鹅飞得还高,是已知的飞得最高的鸟。有记载,1973年11月29日,在科特迪瓦首都海拔11000米的上空,一只黑白兀鹫同一架正在飞行的商业飞机相撞并被吸入飞机的引擎之内。
不过,黑白兀鹫一般在海拔6000米飞行。它们的血红蛋白对于氧有高度的亲和力,让它们可以在高对流层的低气压地方更有效地吸入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