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男孩危机”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男孩大衰退”、“男孩已处于‘全面落后状态”、“男孩女性化日趋严重”等文章连续出现在媒体上,很多学者认为需要对男孩进行有针对性的“阳刚教育”。那么,具有阳刚之气的小男子汉究竟该怎么培养?
家长感叹:男孩不够阳刚,性格像女孩
家住陕西西安碑林区的张女士一直很苦恼,因为孩子的父亲经常出差,她陪伴7岁儿子俊俊的时间比较多,但是俊俊的性格却不够阳刚,有时候感觉像个小女生。
眼看儿子越来越大,张女士却越来越发愁。“带他出去玩时,他总爱黏着我,不像别的男孩那样活蹦乱跳。遇见生人时特别害羞,扭扭捏捏地躲在我后面不露面。”
和张女士有同样困惑的,还有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的李女士。李女士的儿子林林已经4岁了,可是言行举止缺少男子汉的气概。在幼儿园里,总向老师告状说其他孩子欺负他,动不动就哭鼻子。
有一次,李女士实在忍不了了,严厉地训斥了林林,告诉他男孩要有男孩的样子。看着儿子一脸委屈的神情,她既心疼,又担心儿子长大是个“娘娘腔”。
有专家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男孩,表现出偏离传统男性特征的行为,也就是说,男子汉气概比较弱,言行和性格明显阴柔化。
贵州六盘水市一家幼儿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无论是六一儿童节还是学校举办的其他活动,基本上都是女孩挑大梁,本应该积极主动的男孩反而成了配角。“给孩子们举办毕业晚会,一个班30多个学生,只有几个男生有积极、不错的表现,整个幼儿园十多个班都是这样的情况。”
贵州省重点中学遵义四中招生处副主任丁鹏说,在遵义四中不少班级里,班干部女生也比男生多,并且女生總体成绩相比男生略占优势,班级前十名的,一般只有两三个男生。
有专家指出,现在的中小学中,确实存在女孩强于男孩的现象,而且越来越普遍。比如,一些男生在行为模式和说话方式上女性化,性格上也相对胆小懦弱,遇事容易选择性退让等,这确实应当引起重视。
专家:三大原因致男孩缺乏阳刚之气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建华认为,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失范、社会教育缺失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杨建华说,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大都是五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宠爱有加,甚至有些溺爱。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得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意志磨练和精神锤炼。“蜜罐子、温室里的培养方式,对男孩阳刚之气的形成比较不利。”
杨建华认为,在现代家庭中,父亲多数扮演养家糊口的角色,他们或无暇顾及、或有心无力,或是没有注意而较少参与孩子的教育,这使得男孩缺乏挫折教育,给男孩的成长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尽管我们现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是老师还是更喜欢听话、乖巧的学生。”杨建华说,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模式,往往将“规矩”“听话”放在第一位,男孩子好动、好奇的特点,在评价制度面前成了弱点,这使得孩子们不得不收敛起自我个性,学会驯服和听话。久而久之,错过了天性的舒展和最佳的人格发展阶段。
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李豫成认为,孩子从小到大室内活动太多,室外活动太少。在学校读书、写字、做作业,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看电脑,人是在环境中成长的,很多家庭和学校并没有给男孩子创造成为男子汉的必要环境。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功利化色彩浓厚,并不是很注重培养男性应有的责任感、担当、抗压能力。同时,一些儿童读物、动漫、电视和电影片面追求效益,在宣传和价值观的传递上,并没有太关注到这些,无法形成引领塑造男孩阳刚之气的社会氛围。”杨建华说。
塑造“男子汉”:多举措给男孩加“钢”
针对目前人们认为的“男孩危机”现象,中国国情研究会研究员刘吉发认为,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偏女性化”的现状亟待改变。他认为,结构调整并不意味着对女性教师存在偏见或者歧视,而是说要鼓励更多的男性从事教育事业,从而调匀男女教师比例,使教师向学生释放的男性阳刚和女性温婉两种气质得到中和平衡。
杨建华认为,解决好男孩缺乏阳刚之气,培养“小男子汉”,需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
杨建华说,如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尽量避免对孩子溺爱,注重发挥父亲在小学阶段的家长监护功能,以阳刚的父爱为孩子示范;学校教育方面,应按照孩子的天性实行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允许孩子张扬个性和活力。
李豫成认为,男孩要放养,要给他们成长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的空间。男孩生性好动、活泼,他们需要更多的跑跳,施展手脚的机会;二是心理的空间。家长给男孩多一点理解、耐心和鼓励,男孩也可以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