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莲
2015年北京市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其中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在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相结合的学科实践活动。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在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其中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成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一个重点。
参与实践活动,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提出改善策略,是学生成长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次活动是在“减少垃圾污染”主题课程之下进行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本实践课程框架如下:
如何构建资源链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我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由浅入深,有所侧重和取舍,进行“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教育。
课前实践:
两个月前,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垃圾填埋场,了解垃圾处理的过程及原理。
活动一:制作方案
利用思维导图,对周末倒垃圾活动进行策划,对整个活动有细致具体的方案。
活动二:完成学习单
学生每人一个弹簧称,利用周末的时间,给家里倒垃圾,并完成实践活动学习单。
周末倒垃圾实践活动-家庭垃圾调查学习单
活动三: 小组统计
算一算,小组家庭共产生多少垃圾?
活动四:制作卡片
把自己家的垃圾做成卡片,带到学校来。
活动五:调查垃圾桶
进行社会调查,找一找,哪儿有垃圾桶?你有什么发现?
课堂实践:
活动一:方案引入 生活垃圾知多少
1. 1.周末,我们按照策划的方案给家里倒了垃圾,并把实践过程传到了百度课堂。我们来看看任务完成情况。
一天的时间里,你的家里产生了几袋垃圾?家庭中的垃圾都有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信息化云平台,学生将家里产生的垃圾种类进行拍照上传,并提前对其他同学的成果进行学习和评价。活动过程的记录突显活动策划的重要性及活动过程的真实性,课堂上的翻转,帮助学生认识到本课学习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2.课前,我们进行了统计,你们小组的家庭产生了多少垃圾? 小组汇报,填写统计单。
看到統计结果,谈谈你的感受。
几个月前,我们去附近的六里屯垃圾填埋场进行考察。了解到,全海淀区的垃圾都要送到这里。(出示多媒体课件:海淀区政区图)如果这些垃圾一车一车摆在外面,三个月的时间就把整个海淀区淹没了。此时,你又有什么想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数据统计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每天要产生大量垃圾,如果任由垃圾产生,我们将失去这个城市,失去我们生活的家园。】
活动二:小组探究 给生活垃圾分类
1.小组活动:
(1)每个小组都有自己家的垃圾卡片。大家一起讨论,给我们的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用树形图呈现出来。
(2)小组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把用树形图分好类的作品进行拍照,传到百度课堂云平台。
(3)小组依次汇报: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贴相应的分类标志。
A什么样的垃圾分到厨余垃圾一类?
B 可回收垃圾有什么特点?
C 为什么把这些称为有害垃圾?
D 其他垃圾有哪些特点?
(4)检查一下,你们组有没有分错的项目?改正过来。
【设计意图 :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通过给家庭生活垃圾分类,认识如何正确处理自己家庭的生活垃圾。依托树形图对信息进行加工,达到对学习成果的可视化和结构化。】
2.其他国家是怎么分类的呢?课前我们搜集了资料,已经传到了百度课堂。一起来看一看。(展示平台上学生的资料)
学生汇报交流
总结:垃圾分类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们也要从小养成重规则,分类投放的习惯。
【设计意图 : 通过资料搜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加工能力。同时,拓宽视野,认识到垃圾分类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活动三:分析讨论 垃圾桶调查大发现
我们在调查垃圾桶的实践活动中,有什么发现?你有哪些思考?
发现1: 自己家的垃圾桶没有分类
发现2: 不同地点的垃圾桶分类的方法不一样
发现3: 居民小区只有三个垃圾桶
发现4: 有的村街只有一个垃圾堆
发现5: 很多人乱扔垃圾
【设计意图:垃圾桶的调查,引起学生对人们日常垃圾分类及垃圾投放行为的关注,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到和谐家园的建设中,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后实践:
结合我们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或者是观察到的现象,围绕其中一种情况,用复流程图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策略,将完成的作品传到百度课堂。
我的结论和新的想法:
【设计意图:围绕学生在社会调查中看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采取“复流程图”的方式,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结果,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思考社会现象,增强服务家庭、关心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