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三角函数线、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我们后续学习两角和差公式、二倍角公式等一列公式推导的核心和基础.对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也学习了同角三角函数式的变换,理解了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并能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公式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学生容易犯思维不严谨、不严密的错误,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搞清楚两角差与相应向量夹角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让学生探索、猜想发现并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公式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并为建立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和正切公式打好基础;
2.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 .情感态度
通过课题背景的设计,增强学生的探究、应用意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难点】
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和推导过程及简单应用。
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探索过程中的组织和适当引导。
【教学过程】
阅读课本第124页.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年之计在于春,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计划?相信很多同学已经在心里暗下决心,要在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春天里努力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为之后迈向理想的大学铺路!不过,身体要保持健康强壮是前提,生活在泰山脚下,课件播放泰山景点图片.有没有经常爬个山坡锻炼一下呢?爬山的时候有没有时刻体会到数学呢?我们取一段山坡,如果山坡长度约为8米,坡度(与地面夹角)约为30度,请问当我们爬完山坡后,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多少米?
设前进量为 米,则 米
提问:当山坡坡度为45度时,其他不变, 等于多少?
答: 米
提问:当山坡坡度为15度时,此时 又等于多少?
答: 米
问题1: 等于多少?能否用特殊角三角函数值来表示?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自然地引出问题,基于人的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把新内容的起点定得越低,学生越易入门,所以我将教材中的例子做了修改,从而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来解决的能力,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探究,提出猜想
问题2:对任意的 , 是否成立?
1. 思考: 能否用特殊角表示?
预案1:
问: 是否成立?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提出假设 证明假设的过程,知道要证明一个假设不成立,只需举出反例即可,即明白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 探究: 能否用特殊角三角函数来表示?如何表示?
提示:利用单位圆、向量知识,插入微课复习旧知.
其实我们之前已经接触过两角差的余弦,想想在哪里接触过呢?
【设计意图】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入手,通过插入微课复习旧知,让学生对新知不陌生,让学生发现 与 的值都有关系,为最终公式的得出做铺垫.
(三)合作解疑,证明猜想
【设计意图】这个推导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繁琐.所以我制成动画课件把探索过程逐步展示出来.
问题3:以上结果是在 都是锐角且 的情况下得到的,对一般情况下的角是否成立?
探究:证明对任意的 都有 .
方案2:利用单位圆、向量知识.
【设计意图】作为第一个和差公式,通过趣味性的记忆,加深学生印象.
(四)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例1: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 的值.
【设计意图】通过公式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并为建立其他和差公式打好基础;通过变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已知 是第三象限角,求 的值.
解:由 可得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思维过程表述的准确性与简洁性,这些都是三角恒等变换能力所不能忽视的;注意角 、 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
变式2:若将例2中的條件 去掉,对结果和求解过程会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将例2作此延伸,体现讨论的数学思想.
练习:1、 的值为
2、化简 =
3、已知 则 的值为
4、已知 是第三象限角,求 的值.
【设计意图】1、2题考察公式的逆用,3题考察特殊角与非特殊角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中的结合;4题强调解决三角变换问题的基本要求:思维的有序性和表述的条理性。
(五)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1.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内容?如何学习的?
①学习了差角余弦公式;
②假设猜想—反证否定—用向量、三角函数线探究公式—证明结论—公式应用
2.学习与应用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
①证明一个假设不成立,只需举出反例即可.
②探究证明公式过程中,可以通过特殊情况去讨论证明一般情况.
③公式应用中,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探究的过程与思路、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一步达到“教思维”的目的.
(六)当堂达标
【设计意图】考察公式的逆用,特殊角与非特殊角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中的结合,强调解决三角变换问题的基本要求,从而加强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
课本第127页练习2、3、4题.
【设计意图】课下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