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艳秋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绿化和园林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每年都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园林绿化建设,建成后的绿化成果需要园林部门的日常养护管理来维护管养,因此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切实提高城市绿化的管养水平,为巩固园林绿化成果提供保障。
关键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对策办法
在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园林绿化在提升城市景观环境和城市品味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生态环境。随着城市绿化面积的逐年增加,也给绿地养护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困难。如何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成为摆在园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园林养护管理的重要性
俗话说园林绿化“三分建,七分养”,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个体,为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需要园林工人长期、持续地通过技术手段去维护管理。要全面提升整体绿化水平,保护城市园林绿化成果,养护管理作为园林绿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更要不断开拓新思路,探索新举措,助推绿化养护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园林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养护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绿化养护工作的开展。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财政状况参差不齐,特别是欠发达的中小城市,财政投入的养护费用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实现绿化养护工作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的目标。
二是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管理水平明显不高。园林部门受现有体制和编制所限,一直存在不能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青黄不接的问题。加之具体养护施工人员大多为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培养成手需要一定周期,因而造成专业养护水平不高。
三是养护设施设备老化落后,数量短缺。随着养护面积的不断增加,植物的修剪量越来越大,园林机械设备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一些传统、老旧设备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难以满足当前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需求。
四是全民爱绿护绿意识不强,绿化成果保护有待提高。由于市民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人员文明程度不高,公园游园内随意践踏草坪绿地,摘花折枝,破坏公共设施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景观的同时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对策与办法
园林养护管理既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同时也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的耐心去做工作。尽管养护管理面临诸多问题,但相比人们对园林绿化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园林部门应该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千方百计打破瓶颈,克服困难,不断开拓创新,本着向管理要效益的原则,在提升养护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1)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多元化筹措资金。资金短缺是制约城市绿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千方百计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多渠道解决资金不足的矛盾。应进一步加快园林行业的改革步伐。为顺畅行政体制,完善与各级各部门的业务工作沟通,减少在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上的财政资金拨付等方面环节过多这一现状。只有在充足的资金保障前提下才能做好园林养护工作。
(2)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技术人才。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为现有技术人员搭建平台,鼓励年轻人学技术,钻业务,为他们创造机会,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园林绿化事业。同时要开拓思路,积极争取政府和财政支持,大胆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充实专业队伍的技术力量。
(3)争取资金,补充完善设施设备,同时要鼓励专业人员改革创新,开源节流,对一些老旧设备要修旧利废,“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方面通过引进使用先进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一方面利用有限的设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进一步强化措施,提高管理水平。一是科学分区明确责任。根据现有绿地、游园的实际情况,对零散地段进行整合,科学划分片区进行管理,明确各片区责任人、责任地段、养护地段及养护质量标准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二是健全制度,强化督导。为进一步加强日常精细化作业,保护园林绿化成果,进一步建立健全《养护管理考核办法》、《日常巡查巡视及问题督查督办制度》等一系列养护管理制度。通過下发工作提示卡,问题整改督办单,组织考核评比等形式,从强化源头管理,日常巡查到督导考核,使养护管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三是丰富载体,激发动力。对管理片区责任人建立微信群,存在问题随时发现,随时发布督促限期整改。并且通过组织养护人员到管理到位的地块进行对标学习,互学互比,查找自身存在问题和差距。提高竞争意识,营造竞争氛围。在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有效促进园林景观质量不断提升。
(5)强化管理,增强全民绿化意识。并针对具体情况,安排执法人员对各个区域绿地实行定期巡查不定期抽查管理,及时有效地遏制破坏园林绿化成果的违法行为。推行园林绿化违法案件举报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园林绿化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微信平台等形式广泛开展绿化宣传、普法宣传等活动,进一步明确辖区各单位和居民群众城市绿化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广大群众植绿、爱绿、护绿的意识。借助创城、创森、创建环境模范城等活动,深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适时开展新一轮的学习宣传活动,使“爱绿、护绿”深入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