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伟涛
摘要: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也叫做“坏死性鼻炎”“红鼻病”,主要呈潜伏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痛牛可长时间甚至终生携带病毒,很难进行防控。通常是肉牛比较容易感染该病,奶牛次之,病情严重时会呈恶性流行,发病率能够超过75%,死亡率往往可达到10%,给养牛业造成严重危害,现介绍该病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 23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2-0083-01
1 流行病学
病牛可通过呼吸道、眼睛以及生殖器官分泌物排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并在空气中散布,以非常快的速度传播,导致其他健康牛发生感染,可呈现显性发病或者隐性传播,从而长时间在牛群中存在,难以根除。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牛群采取规模化饲养的发病率要高于散养,主要是牛群饲养密度过大会增加彼此间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但散养时基本不会存在这种情况。舍饲牛相比于放牧牛具有更高的发病率,症状较重,且死亡率较高。
2 临床症状
呼吸道型。该类型最为常见,症状可能非常轻,容易被忽略,也可能表现出严重的症状。急性发生时,主要出现呼吸道症状,其次出现消化道症状。初期体温明显升高,可超过40℃,精神沉郁,停止采食,有大量黏液脓性鼻漏从鼻孔流出,鼻黏膜严重充血,并散布有小豆粒大小的灰黄色脓疱,之后形成浅表溃疡,鼻镜以及鼻翼出现坏死,因此也叫做“坏死性鼻炎”或者“红鼻病”。上呼吸道内积存大量的渗出物,管腔明显变窄,导致呼吸困难,呼吸加快且变浅,且往往伴有咳嗽。部分还会发生结膜炎,结膜有所水肿,增加流泪。另外,母牛患病后泌乳量减少,有时甚至完全停止。
生殖器型。主要经由交配传播。母牛患病时叫做传染性脓包性外阴道炎,主要症状为频繁排尿,尾巴竖起,并不断挥动;外阴、阴道黏膜都发生肿胀、充血,且会伴有子宫内膜炎。公牛患病时叫做传染性脓包性包皮龟头炎,主要症状是阴茎、龟头、包皮内层都发生充血,小脓疤变成溃疡,精囊腺发生变性或者坏死,失去配种作用。
脑膜脑炎型。通常是犊牛感染后会表现出脑膜脑炎,体温升高,接着出现神经症状,过于兴奋、口吐白沫、磨牙,共济失调,倒地不起,角弓反张,且会交替出现兴奋和萎靡。病程较短,5~7天后发生死亡。该类型具有较低的发病率,但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3 剖检变化
将病牛鼻腔打开,发现黏膜如同红布,鼻甲骨上存在坏死灶,同时口腔黏膜明显潮红。将气管切开后,存在很多的出血点,且里面还积聚大量黏液,其中还混杂有少量血丝。另外,在鼻腔和气管中都存在很多的纤维性蛋白渗出物。此外,肺脏发生气肿、出血,切面会冒出很多气泡,还出现化脓性肺炎,小叶发生坏死;肝脏有所肿胀,并散布有灰白色至灰黄色呈粟粒大小的坏死灶;肾乳头发生出血,也发生与肝脏坏死灶类似的坏死;回肠、空肠、十二指肠出现大面积出血。妊娠母牛流产的胎儿会发生坏死性肝炎,且脾脏局部发生坏死。
4 实验室检查
细菌镜检及培养检验。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的淋巴结、心脏、肝脏、肺脏以及脾脏进行触片,经过革兰氏染色、镜检,没有发现以上组织内存在细菌,取以上组织分别在营养琼脂、麦康凯以及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下进行24 h培养,经观察没有长出菌落。
病毒分离。无菌条件下取病牛鼻腔分泌物,添加适量经过灭菌的生理盐水,再按每毫升添加2000 IU青霉素和2000IU链霉素,放在4℃冰箱内过夜处理,接着对其进行充分振荡,再以10000 r/min的速度进行10 min离心,在单层的MDBK细胞内按没孔接种100 μL上清液,放在37℃、5%二氧化碳培养箱内进行2 h吸附,接着将孔内液体弃掉,每孔添加200 μL 2%新生牛血清的MEM维持液,继续进行3~7天培养。每天对细胞CPE变化进行观察,并在经过3天培养,细胞存在70%~80%的CPE时进行收毒。取分离株使用标准IBR血清进行中和实验,发现添加标准血清的培养孔内没有出现CPE,而对照孔内细胞出现明显的CPE,从而判断分离毒株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抗体检测。在发病初期和康复牛的颈静脉处采集血液,按照常规操作分离血清,使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来检测传染性鼻气管炎抗体,注意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发现康复牛均呈阳性结果。
5 防治措施
病牛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1 mL/kg菌毒杀注射液,每天2次。可使用抗干扰素来干扰和破坏病毒对牛体造成的病理损伤,从而能够抵御病毒,一般成年牛每天每次皮下或者穴位注射20~30 mL。为避免病牛继发感染支气管肺炎,可肌肉注射150万~200万IU青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如果病牛症状严重,可配合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如10~25 g10%氯化铵;还可添加50~100 mL止咳糖浆后服用,用于增强祛痰;出现血便时,可灌服止血环酸或者维生素K等进行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