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雁
学困生在教育教学当中是一種经常出现的现象,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与教学策略进行了简单分析和研究。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不止一种,并在下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
1、课堂自控能力差
课堂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学习当中没有动力与方向感,并且,其学习成绩的落后往往伴随着数学课堂上较差的纪律性,这二者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即学生学习成绩越差,其听课的注意力愈加散漫、课堂纪律性也越差,而不够集中的课堂听讲和较差的课堂纪律使其学习成绩更差,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使这些学困生自己的学习成绩逐渐下滑,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例如,笔者所教学的班级上有一位男同学,其就属于典型的课堂自控能力差造成的数学学困生,这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走神、打瞌睡是常有的事情,与其他学生交头接耳地说闲话、在课堂上起哄更是家常便饭,这位学生的做法不但不利于其自身的学习,还影响了周围学生的学习、扰乱了课堂秩序,笔者为此很是头疼。
2、数学基础差
学习是一个日渐累积、不断成长的过程,而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其往往就是数学学困生中的一员。例如,笔者在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行第二阶段的教学时,班里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这一章节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甚至还有极少数学生对百以内的加减法都不能熟练掌握,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生无法正常地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行第二阶段的学习,更不用谈“高效率地学习”了。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尚处于小学阶段,学习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系统,所以教师及时帮助其发现并且修补知识漏洞倒也不晚,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学生对数学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直接、感性,其大多对音乐课、美术课等感官刺激较强烈的课程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而由于数学课程相对厚重的学习性以及教师授课方式的单一性,小学生往往不喜欢上数学课,甚至排斥、抵触数学课,例如,某次笔者做好课前准备之后,便走到班级门口,这时距离上一节课下课还有两分钟,这是一节音乐课,学生们的课堂情绪十分热烈,但是当数学课开始之后,学生们却表现得兴味索然,这巨大的反差让笔者觉得很不是滋味,于是笔者对自己的授课方式进行了反思与改变。
二、如何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进行教学
在上文中,我们从课堂自控能力差、数学基础薄弱、学生对数学无兴趣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呢?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分别是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其中,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课后辅导在教育教学当中的作用。下面我们从“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这两个层面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教学展开探讨与交流。
1、课堂教学
首先,针对由于课堂自控能力差而导致的学困生,教师应明白其扰乱课堂秩序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因此,教师可以换一种较为柔和的教育方式,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增加对这些学生的关注度,不妨先从一些简单的问题开始,吸引其课堂注意力,帮助其找回在数学学习当中的自信心,最终提高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针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第一,教师在不影响授课进程的前提下放慢讲课速度,使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跟上教学步伐;第二,教师对教材当中一笔带过的旧知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与复习,使数学基础薄弱的学困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第三,教师应当多问一些类似“同学们都听懂了吗?”、“关于某学习内容,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的问题,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加以了解,以便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调整。
最后,针对“对数学无兴趣”的学困生,笔者对自己的授课方式进行了反思与改变。笔者认为,一成不变、死板保守的授课方式不适用于对小学生的教学,也是造成其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笔者力求丰富授课形式,在课堂上增加了对多媒体、教具的应用,并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了一定的实践活动课程,最终在形式丰富的授课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最终提高了其学习效率。
2、课后辅导
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课间、自习课的时间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课后辅导,帮助其在数学学习中查漏补缺,把基础补上来,从而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对数学学困生的课后作业进行针对性的布置,例如,调整学困生课后作业的难度及题目的数量,让其在数学学习中由易至简、循序渐进,使其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结语:通过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研究与观察,笔者简单分析了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由此对自身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如上反思与调整。由于篇幅所限,笔者言尽于此,希望此文能够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些许参考。
本文系2017年贵州省教育规划课题《小学分层教学模式下学困生习惯的教育策略》成果,课题立项编号:2017B151。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