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物理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还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让学习学会学以致用。
关键词:教学方法;初中物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启发式教学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物理课程的设置更注重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物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此情况下,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合适的教学方法则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多种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自主探究法
现如今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变成了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者,而是变成了主动学习者。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究法恰好可以实现这一转变。所谓自主探究法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最后获得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运用自主探究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生活的透镜》时,因为前面已经学过光和透镜的一些基础知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即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和得出结论。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给自己提出了问题,如: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用到了透镜?用的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摄像机中蕴含的透鏡知识?但也有的学生进度有些慢,甚至有些无从下手的迷惘,对于这些学生我稍微给予了一些引导,例如,提议他们换个角度思考,不去绞尽脑汁地想生活中的透镜,而是思考怎样把透镜运用到生活中。听了我的话后,学生醍醐灌顶,迅速找到了方向,有个学生立刻就想到了望远镜。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透过翻阅书籍、实物观察、想象推理等方法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通过这节课的自主探究,学生对透镜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了,而且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应用,达到了真正的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 小组合作法
在当今时代,合作共赢是个高频词,常常在各种场合被提起,因为合作不仅仅能提高做事效率,还能达到惊人的效果。而且,在教育教学中,合作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还能让学生有机会取长补短,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定律的含义,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的主题是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给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分组,组内分工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我发现学生在分工时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让擅长的学生做自己擅长的方面,如: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设备的实际操作,而计算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数据处理。二是,有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上实力较弱,自请负责设备的实际操作,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学习阶段,这两种分工方式没有对错之分,小组成员间协商决定即可。在之后的实验中,学生各司其职,也会互相帮助,实验完成得很出色。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只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启发引导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一个度的把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既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不能让学生摸不到头脑,也要给学生的自主探究留下余地。
例如:在教学《动能和势能》时,需要做实验探究物体的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果直接进行实验可能会让一些学生产生不知该如何动手的感觉,所以在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动能?换句话说就是动能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很简单,但也很有指导意义,答案从书本上可以找到,那就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思维灵活的学生很快就发现动能的影响因素就蕴含在它的定义中,与物体本身和运动有关,如此一来再进行实验就变得有迹可循了,效率也提高了。由此可见,启发诱导可以锻炼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也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单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加重要,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照泉,李志芹.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5):117-118.
[2]钟炳权.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33,164.
作者简介:
沈华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新疆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六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