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
吴忠豪老师在《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一文中提出“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语文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语文教师多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而忽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提高,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语文课程要关注表达的内容,也要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不能只关心表达形式,也不能抛开表达形式大谈表达内容。”
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4课《孙中山破陋习》第一课时时,我将教学目标之一设定为“通过第1、7小节的对比阅读感受姐姐缠足前后的变化”,具体文本内容和教学过程如下:
“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自己的姐姐。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
学习第一小节:
1 妈妈给姐姐缠足,缠足前姐姐是什么样的?
2 指名读第一小节。
3 组织交流“勤劳”: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水、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
姐姐平时都做什么?是不是只有这四件活儿?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标红:样样)
姐姐只比孙中山大三岁,当时也只是个小孩子,却要承担那么多家务活,辛苦吗?她怕苦吗?(标红:一点儿也不)指名读。
4 组织交流“活泼”,感受姐弟情深:你还读出了什么样的姐姐?
5 猜一猜姐姐的歌声怎么样?所以孙中山最爱——(标红:最爱)听姐姐唱歌。
6 一有空闲,姐姐就立在他的身旁,在他耳边唱动听的歌(标红:陪),这是——陪。
7 姐姐这么乐观、开朗,对孙中山这样好,谁来用朗读夸夸她?
8 出示课文第一句“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自己的姐姐。”
9 指导朗读:难怪孙中山小时候——,谁能读出他的喜欢?指名读。
10 如果你有这样的一个姐姐,你喜欢吗? 指名读第一段。
11 引导齐读: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喜欢读好这一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目标局限于对于文本的解读,更关注文本对姐姐“勤劳”、“活泼”的表述,而忽视了作者在这一段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已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产生了主观理解,与文本有了相交织、相应和的情感活动,而且往往是个性化的,我们不妨不要越俎代庖,把解读文本的权利还给学生,真正需要老师帮助的是课文的言语解密。仔细研读第一小节,不难发现后三句话都是对第一句话原因的阐述,如果我在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表述时学会先说结果再举例阐述原因,建立自己的言语范式,对于他们的语文能力以及素养会是更长足的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第二学期开始,提出了关于文本的一般阅读目标: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二学段)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第三学段)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第四学段)
这些目标要求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二是关于文章语言表达方面的。每一个年段、每一篇文本都有其核心的教学目标,语文教材里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以及文本背后隐藏着的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师应当合理遴选、确立教学目标,甚至开发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1课,有老师教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学画“组织结构图”,提取整理信息。这篇课文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其秘诀是“对比观察”,而不仅仅从多个角度进行仔细观察,这一点恰恰是这篇课文的价值所在,也是学生进行观察特别需要掌握的新方法,学生在掌握文本内容的同时也學会了用新的阅读方法提取信息,对于他们以后的阅读能力必是有所受益的。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语言能力的途经主要还是靠言语实践。
“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而文本内容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媒介,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学会舍弃,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去教。
语文课教什么,选择的依据不是教师对于文本的感悟与解读,而是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中的年段目标以及文本。课文应该放置在整个小学阶段这一类文体脉络中去理解编者意图,去构建教学内容,遴选教学目标。
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并不是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于漪老师指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犹如洋葱的皮和肉,对于洋葱来说,皮与肉本来就是合二为一、难以剥离的,如果执着一念硬要剥下去,到最后只能一无所有。”诚然,语文课程需要我们关注语言、文字及其作品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方法、策略,但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学生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上的变化,从“文本内容”到“言语形式”,需要我们心中有准绳,而不至于乱了分寸,迷失了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扬子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