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茜
本科毕业论文不仅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考核,更是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针对国内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现状,找寻问题源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激励教师回归教学为核心,基于本科生导师制提出对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具体思路和策略。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环节,是对学生本科四年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在教育部提出的教学质量工程中明确指出,毕业论文质量是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生导师制是当下我国各大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本科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基础上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导师制改革是为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如何利用本科生导师制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本文结合国外高校案例及国内高校现状,提出具体思路及策略。
本科毕业论文检验的不仅是学生是否具备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写作能力。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不知道如何查阅文献,数据处理、分析和总结能力差,论文撰写缺乏逻辑性和论证的连续性,这些成为国内高校毕业论文的通病。学生对论文的研究与写作缺少系统、科学、有效的指导,这是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根本问题所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这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地亲身感受导师的“言传身教”的机会,有助于学生适应与熟悉学术交流的氛围与方式,通过持续系统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研究与写作能力,进而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保障。但在部分高校实施过程中,导师制的成效不高,与理想目标仍有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选择导师自主权不强,导师指导本科生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学校未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故而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正面影响也十分有限。
导师制可以通过教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探索精神,提升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有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设想: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班级管理依然延续着实行多年的班主任加辅导员模式,每个班级配备一位专业教师作为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无法提供专业的建议,只能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予以指导,而班主任因学生数量太多,给予学生的专业指导在质与量上都不能得到保证。引入导师制,与班主任制度并行,有利于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在指导学生学业和生活上各尽其责,相互促进与协调合作。
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向学生介绍专业研究现状和前沿概况,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选择专业研究方向;2.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制定选修计划;3.鼓励并督促学生参加各类考试(如资证考试、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和竞赛(如创业竞赛、科研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4.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查阅文献与论文写作能力,提高科研素养;5.指导学生毕业论文。
专任教师在学院网页上提交个人简历(研究方向、学术成果、历年指导学生的数量与就业、考研情况等),本科生在一年级入学后,向学院提交个人简历(高考各科成绩、感兴趣的专业方向等)并填报志愿。学院组织学生与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最终匹配的专业老师作为学生的“低年级导师”,负责指导学生选修计划、专业方向选择,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每位导师每年指导本科生人数控制在2-3人左右。
待学生升入大三后,学院再次组织双向选择,学生提交个人简历(大一、大二成绩单,感兴趣的科研方向等),填报志愿最终匹配的专业老师作为学生的“高年级导师”,负责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专业写作能力,指导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及毕业论文。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后,选题应尽量与学生主持或参与的科研创新项目相关,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学生在研究、写作过程中,导师应定期给予指导,组织学生面谈,了解论文撰写进度,如有问题及时修正。
以导师为纽带,高年级学生可以协助导师对低年级提供关于专业学习、科研等方面的引导和建议,在高年级学生主持的科研创新项目中可吸收较优秀的低年级学生参与其中。不同年级间的交流、互助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使低年级学生更快的适应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去。
全过程、全方位地对本科生进行专业指导需要导师投入相当的精力和热情,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建立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保障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激励机制可以包括:1.学校按指导学生人数给予导师适当补助。对优秀本科生导师颁发奖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2.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优体系。导师所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及获奖情况、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或结题情况、考研录取率、毕业论文获奖情况等均可作为评价指标。优秀本科生导师荣誉可作为职称评聘的额外加分项目,也可在年终绩效考核予以额外的奖励。
约束机制包括:进一步明确导师责任。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尤其是有学生反映关于导师的负面信息时,学院、学校应及时查证核实。对已核实的存在指导中有不当或不称职情况的导师以及年终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学院、学校应酌情暂停其导师工作,帮助学生更换导师,并结合校级、院级教学督导组应对其本科生导师工作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性意见。在毕业论文阶段,导师与学生应加强沟通,如有导师或学生未尽其责的情况及时向学院反馈,学院应及时了解情况并干预。
国外高校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鼓励学生选择企业导师作为毕业论文的指导者,以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充分教学资源的高校可在毕业论文阶段遵循导师和學生意愿,引入双导师制,给予增加副导师的权利。为保证选题与专业的相关性,主导师由学生的“高年级导师”担任,若论文课题与其他专业知识有重要关联,或应用性较强,主导师无法单独完成指导工作,主导师与学生共同向学院、学校提出申请。副导师可以由其他专业、外单位(学校、实习基地、研究所或企业)中具备指导毕业论文资格的教师或人员担任。
毕业论文是对本科生四年学习以及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检验,而导师制是教师给予学生系统、科学的指导进而提高毕业论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并有效实施对于学生科研、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持续而深远的作用,从而从根本上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