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枢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2017年底印发,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是新颁布的14门学科课程标准之一。从2003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到2017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什么要修订?主要有哪些修订?如何做好实施?作为此次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两位组长之一,笔者特在本期卷首语中撰文试着解答这些问题。
一、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为改变我国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需要,不能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要的局面,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3年3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并于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实验版课程标准力图由传统的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教学转变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三维目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坦言: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面对这一状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的落实,迫切需要对实施了十余年的实验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包括对实验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修订,解决其主要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对学生素养关注较少,对体育教学实践操作的指导性相对较弱等问题,以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新的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全方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立德树人导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要求、实施建议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修订,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新增加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研究世界各国,包括我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就会发现,所有改革框架都提到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创新思维、问题解决、数字信息、了解世界、公民素养、获取新知、生活技能等。这些表述其实便是核心素养:个体在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一种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不只是知识与技能。
2014年3月30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如果说传统的“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那么三维目标则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通过把素质教育思想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以有利于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它是体育与健康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如果说人的生命可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层面的话,那么,自然生命是个体的物质存在,社会生命是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精神生命是个体的情感、观念、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人们在不断追求着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之运动能力助自然生命之长,健康行为助社会生命之宽,体育品德助精神生命之高。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协调和全面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立体人,为新时代健康文明生活做好准备。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的课程内容、质量标准、教学实施建议,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尊重需求,培养运动喜爱;改革教学,发展核心素养;注重专长,奠定终身基础;多元评价,激励更好发展。
三、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增强狠抓落实本领”“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实施同样如此。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办法,包括建立地方实施《课程标准》的组织机构,制订地方实施《课程标准》的政策与措施,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提供课程实施必需的环境与条件,强化对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与督导,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实施。
学校要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课程标准》的指导,落实专人分管;制订学校实施《课程标准》的计划,包括具体目标和人员分工、工作内容与时间安排、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模块安排、资源开发与利用计划、课程管理与安全细则和具体要求、学分认定办法与学习评价指南;提供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人力、时间和物质条件保障,包括建设与配备体育场地与器材、保证体育与健康课时及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被挤占;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等。
体育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地方实施方案和学校实施计划,制订自己的实施方案。在教学目标上,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展开教学,用目标引领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在教学方式上,改革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自己学练、自我提高,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兴趣;在教学情境上,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展教学,营造充满活力、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和谐融洽的体育课氛围;在运动负荷上,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重视运动密度和强度,保证学生充分的学练时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节课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即运动密度,应达到75%以上;单个学生练习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即练习密度,应不低于50%;学生的平均心率,即运动强度,应达到140~160次/分。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修订后的新的课程标准开始执行的第一年。让我们将修订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落实到课程实施的各个育人环节之中,着力发展素质教育,通过运动能力助自然生命之长,健康行为助社会生命之宽,体育品德助精神生命之高,培养学生成为人格完善的立体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