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学生猩红热流行特征研究

2018-05-14 23:37杨爱坤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流行特征

杨爱坤

【摘要】目的:探究普洱市学生猩红热流行特征,为该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规范调查表对2016年3月普洱市某中学39例猩红热患者病史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分析与调查,并对其首发病例、传播形式及分布流行特征进行评价。结果:猩红热暴发疫情持续9d,于第5d达到发病高峰期,该校683名在校学生1周内共有39例发病,占5.71%,其中男生26例,占7.14%,女生13例,占4.08%,不同性别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住校生发病率为26.12%(35/39),走读生发病率为0.73%(4/3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猩红热流行病传染快、疫情严重,要加强健康教育,对疫情给予及时、有效地控制,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实现对猩红热的控制。

【关键词】普洱市学生;猩红热;流行特征

作为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猩红热主要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患者多表现为咽峡炎、发热以及充血性皮疹等中毒性表现,若治疗不及时或控制不当,将会引起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其作为我国乙类传染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次研究以普洱市某中学为例,探究了猩红热流行特征,对研究结果予以总结与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3月普洱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以皮疹、发热等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学校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了疫情,接到了疫情报告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到学校疫情暴发现场,对其流行病学特点进行調查,并对疫区做出相应的处理。全面调查了学生的病史资料,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及生命体征监测,并分析流行病学特点,判断此次疫情为猩红热暴发流行。学校共有学生683名,教职工62名,39例猩红热患者均为在校学生。

1.2方法

市疾病控制中心到学校进行现场调查,并到医院对学生的病史、症状进行询问。为每位患者及患者密切接触人员发放专门个案调查表,组织填写,与此同时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检查,并调查了校内卫生状况,尤其是餐厅卫生状况。严格按照猩红热诊断及处理标准对此次疫情进行处理。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选择的是SPSS 21.0系统统计学软件,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卡方值检验;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用t,将P作为界定值,以P<0.05判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该普洱市中学是一所全日制中学,位于人口密集区,学校共有学生683名,教职工62名,其中男生364名,女生319名,有134名学生住校,走读学生549名。学校住宿条件一般,较为拥挤,通风条件差。39名患者中35例(89.7%)表现为发热,最高体温达到39.5℃,均有皮疹症状(100%),咽痛18例(46.2%)。

2.2疫情流行特征

2.2.1时间分布情况 首发病例为16岁女孩,其于2016年3月17日回乡下老家,次日返校,于22日开始出现皮疹、发热,班级陆续出现此类病例,并延伸到其他班级,截至疾病发生第5d达到最高峰,共有39名学生存在上述症状,9d后无新病例增加,发病率为5.71%。

2.2.2人群分布 发病39名学生均为在校学生,年龄为15~17岁,平均年龄为(16.4±1.4)岁,其中男生26例,占7.14%,女生13例,占4.08%,不同性别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4.282,P<0.05);住校生发病率为26.12%(35/39),走读生发病率为0.73%(4/3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9.372,P<0.05)。

3讨论

临床研究报道,猩红热多发于冬春季节,其与疾病病原菌生物特性及传播途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小学生及托幼儿童为猩红热的多发人群,这很大程度上基于学生自身免疫不健全、防病意识差。在集体环境中,学生之间频繁接触也增加了猩红热交叉感染率。近年来,云南普洱市猩红热发病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今年上半年,本市猩红热发病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虽然目前已进入猩红热相对低发季节,但猩红热发病仍不可避免,市民若发现有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猩红热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疾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儿童。想要预防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应当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严格清洗、消毒。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加适量食醋。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要超过4个小时。此次研究中男生发病率显著高于女生(P<0.05),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女生卫生习惯优于男生。疫情主要集中在2个班级,多为一个宿舍,生活在同一环境下感染猩红热的几率要高于其他人群。另外,住校生发生猩红热达到26.12%,显著高于走读生的0.73%,提示猩红热暴发主要场所为学校宿舍。拥挤的环境及通风状况不佳条件更容易诱发猩红热的发生,加快疫情传播速度。当发生猩红热疫情要立即向疾病防控中心报告,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从感染源抑制猩红热的进一步扩展,对于已发生猩红热学生要做好隔离。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疾病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卫生习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与宿舍环境,增强防病能力,避免疫情暴发流行。

猜你喜欢
流行特征
珠海市斗门区某医院443例道路交通伤害住院死亡流行特征分析
灌云县2010~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2008~2014年巴南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2010~2014年上海市松江区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襄阳市2011~2015年艾滋病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08—2015年漳州市诏安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天津市武清区成人亚临床甲减的筛查分析
91例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临床分析
2008~2012年龙城区细菌性痢疾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对比分析
广西百色市隆林县苗族高血压流行特征与防控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