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离床活动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本院进行择期剖宫产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105例)和观察组(10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两组患者产后出血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后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减少产妇产后阴道出血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及胃肠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剖宫产术后;早期离床活动
剖宫产术是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并发症,是产科挽救围产儿和产妇生命的有效手段。如果产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手术,则在术后需去枕平卧6h之后才可翻身活动,虽理论如此,但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医护人员发现,剖宫产术后如果产妇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不变,其主观上易出现不舒适感觉、影响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还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等,不利于术后恢复。快速康复外科是指采取一系列围手术期多学科技术措施,以减少手术刺激,促进手术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并缩短住院时间。本院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应用于剖宫产术后产妇,以探讨其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离床活动的影响,现在对笔者临床护理的经验進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行择期剖宫产的初产妇107例为观察组,年龄20~40岁,平均(28.2±6.5)岁,孕周37~42周,平均(39.1±0.9)周;选取同期在本院行择期剖宫产的初产妇105例为对照组,年龄20~40岁,平均(28.2±6.5)岁,孕周37~42周,平均(38.9±1.0)周。所有孕妇未合并内外科疾病,无病理妊娠。基线资料经统计分析发现两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产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术后6h内去枕平卧,避免大幅度动作,轻微活动手脚;术后2h内每30min、6h内每1h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子宫收缩情况及切口,记录宫底高度和阴道流血;术后6h垫枕头,协助翻身;指导产妇母乳喂养,对产妇各项指标进行观察。
观察组产妇产后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具体如下:1)术前对产妇进行关于快速康复外科优势的健康教育。2)术后加强护理评估和干预:①体位护理:术后回病房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6h内BP大于90/60mmHg,可取平卧垫枕位;术后6h,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无特殊不适,予半坐卧位或左、右侧卧位,每2h变换1次体位。②下肢被动运动:麻醉未恢复前,指导家属轻柔按摩产妇小腿,由上而下轻捏腓肠肌至脚踝部,并轻轻摇动双脚。每个动作做5次,15min 1次,注意观察产妇肢体知觉恢复情况。③主动运动:指导产妇进行点头、抬头及左右两侧颈部运动,扩胸运动,顺时针按摩乳房,顺时针按摩下腹部,踝关节的跖屈、内翻、背伸、外翻等主动运动。④离床活动:术后12h,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可指导其离床活动。按照靠坐→扶坐→自坐→床边坐→垂足坐,手扶床站立→帮扶站立→自己站立→坐于椅上→扶床行走→室内自由行走顺序依次进行。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后24h阴道出血量、首次离床活动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产后尿潴留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PS 22.0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快速康复外科起源于外科护理,核心目的是减少患者的创伤与应激损害,强调的是各种有效护理手段的综合应用。目前,快速康复外科成功应用于许多外科疾病中。
本文对剖宫产产妇在术后进行应用快速康复外科,通过护理帮助产妇树立康复信念,打破传统观念,鼓励产妇早期离床,指导产妇术后进行正确的子宫按摩,对于促进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具有重要作用。
剖宫产术后产妇因麻醉、手术创伤、术后卧床、切口疼痛致活动减少等原因,产妇在剖宫产后常引起肠蠕动减慢甚至消失,出现腹胀、排气排便功能障碍等不适。术后变换体位、被动和主动运动、早期离床活动等,可促进肠蠕动,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营养及药物吸收,有利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也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尿潴留的发生。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后24h阴道出血量、首次离床活动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王桂英等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在剖宫产术后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减少产妇产后阴道出血量,有利于其术后早期离床活动及胃肠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