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与行业对接研究

2018-05-14 16:38黄春苗
教育界·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对接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

黄春苗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很大作用的大学英语课程需根据行业需求进行课程与行业对接的教学改革。文章从行业需求分析、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师的发展共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行业需求;对接

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建立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率先应用“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该《指导意见》的发布向应用型本科高校指明了大学英语课程要与行业进行衔接的教学改革方向。

根据目前国家对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建设目标,探索符合其人才培养特点的模式和方法来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此类高校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置。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重较大,实训教学课时比例小,这种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大学英语课程应适当削减英语语言知识的比重,侧重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并结合学生的专业增加行业英语的知识,加大实训教学比例的课时,提高学生的职业英语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如何与行业进行有效的衔接,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行业英语需求分析、专业群建设、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及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与行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一、行业英语需求分析的可行方法

需求理论的兴起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2年,Richterich提出了应用于外语教学的需求理论,自此,很多专家学者开始探讨以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国学者束定芳从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角度阐述了需求理论,她认为外语能力的培养必须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任职人员的外语需求为目标,同时从个人现有水平出发,满足个人的外语需求(束,2004)。其中提到的“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任职人员的外语需求”就指出课程和行业对接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在改革前,需进行详细的行业需求分析,用分析结果来指导改革。行业英语需求分析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第一步,根据本校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行业进行汇总,选取毕业生就业最多的十大行业作为调查对象。第二步,对本校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计划从事的行业及自身对英语的需求,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本掌握总体情况。第三步,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主要对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考试证书要求、岗位工作中英语应用的情境和频率、用人单位对员工英语能力的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第四步,对个案进行分析,追踪部分历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如能否用英文与外商交谈,发英文邮件,撰写英文合同,阅读英文文献,参加国际会议,到国外出差等等。行业英语需求分析途径如图1所示。

二、专业群建设

大学英语课程面向全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所涉及的专业各异。为了设计更合理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有效利用大学英语教师资源,根据行业需求、学生个人需求、学生就業领域、本校师资力量等各因素对本校所有非英语专业进行专业群划分。按照专业相似相近相通原则,结合专业招生人数、排课情况、语言实验室分配情况、教师专长等因素,把非英语专业分成若干个专业群,如艺术类专业群包含工业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环境设计、美术学、艺术教育等专业;传媒类专业群包含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专业;商务类专业群包含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针对不同的专业群开设不同的职业英语课程,如艺术职业英语、商务职业英语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行业工作场景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南对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做了如下描述: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指南对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我院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其一,英语综合能力模块,即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译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开设通识英语课程来体现;其二,行业英语知识模块,主要通过在各专业群开设职业英语课程来体现;其三,英语文化知识模块,主要通过开设英语文化拓展类选修课程来体现。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模块见图2。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还指出: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照顾到学生的不同起点,充分体现个性化。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起点较高的学生发展的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各高校探索出符合本校实情的教学改革方式。

四、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

大学英语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的教育观念已不符合新型课程的要求,加上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减少和课时压缩,大学英语教师面临严峻的职业危机。要想突破现有的困境,需要认清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自身条件,准确定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只有走专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有出路。大学英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充电,提升自我。第一,实施专项内容人文教育,成为专家型教师。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选修课来体现,大学英语教师应根据个人的人文兴趣来开设不同的选修课,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类课程的教学水平,成为某一类课程的专家型教师。第二,开展ESP、EAP教学与研究,成为复合型教师。大学英语教师是专门用途英语(ESP)和学术英语(EAP)教学的主体,也应该成为ESP和EAP研究的主要力量。大学英语教师应逐步扩大和深化自己的跨学科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修,成为跨学科的双语应用型人才。第三,继续深造、开辟第二专业。大学英语教师可通过旁听校内专业课程、国内外院校进修、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修读第二专业,以提高自己的第二专业知识水平,为进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做准备,同时通过专业知识的拓展及提升增加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在新形势下,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只有进行详细的行業英语需求分析,设计合理的专业群,建设符合本校实情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及提供给大学英语教师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应对各种新的挑战,最终实现课程与行业的对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5.

[2]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 2016 (06) :60-64.

[3]聂英.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211-212.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曾淑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职场化教学改革[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06):67-69.

猜你喜欢
对接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