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更多地体现了当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心理和社会需要的现状,这需要我们从社会比较的角度全面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关键词】社会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大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符合人类需求变化的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更多地体现了当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心理和社会需要的现状,而人的心理和社会需要的满足与社会比较这一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息息相关。以下试从社会比较的视角来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比较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处于群体当中的个体为了获得对自身的定位,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社会比较作为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是在1954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首次提出来的。社会比较就是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包括能力、观点、身体健康状况等)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社会比较类型有平行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上行比较(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下行比较(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社会比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体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未来期望等,影响着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如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常常会进行上行比较,激励进取;我们也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上行比较导致挫折感时,为了提高自尊和自身主观幸福感,人们也会转而进行下行比较,所谓“知足常乐”。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辨和圆融。但是现代信息社会竞争激烈,资讯发达,更加崇尚进取,物质产品的大大丰富也更进一步刺激人们产生新的物质需要,在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还有更多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在进行社会比较时人们更多时候是趋于上行比较,比如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晒收入”“晒生活”,实际就是上行比较。
“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关于“人民”的定义为: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具体来说,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改革开放前后都一直存在的阶级阶层,另外还包括改革开放之后陆续出现的新的社會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多个阶级阶层的存在与互动,必然会形成无处不在的社会比较,如同一阶级阶层内部的社会比较,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比较,以及过去与现在的比较,即时间比较。
“美好”是一种价值判断,与个体的主观心理感受密切相关。
以前,“幸福生活”被人们更多地提及,现在“美好生活”概念进入人们的主流话题,两者有着诸多的共同点。“幸福生活”主要是个体的生活体验和感受,“美好生活”可以是个体的感受,但更多的是社会整体百姓的生活状态。美好生活不仅仅体现在生活的富足,还体现在合理的制度设置、健全的法制、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人民能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时至今日,人类文明的内涵已拓展至精神、物质、政治、生态等多个方面,尤其是生态指标,逐渐成为衡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清洁的空气、水、绿色环保的食品。
“需要”是一种心理现象,包含欲望、要求、渴望、愿望等内涵。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类需求具有不断发展的潜能,人类欲望的饱和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被突破,所以新的需要是会不断产生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不能及时满足新的需要,必然会产生新的矛盾。
这里不妨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后矛盾的表述做一个对比,探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里“落后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及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始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解决这一新的矛盾,我们还是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因为美好生活一定是建立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同时要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样的表述体现了人类需求变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规律。当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更好地满足人的心理和社会需要,这是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体现。美好生活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共享发展”,坚持“人人享有”,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核心需要。从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来看,必然会发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的需要是在不断地提升和拓展的,新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多体现了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又与社会比较和时间比较密切相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使是物质层面的需要,也会朝着更加注重质量、安全、舒适、环保等方向发展。满足这些新的更高的需要,国家的法律制度是保障。合理的制度设置、健全的法制、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外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