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分析,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方面的结合上进行的深度思考,也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精准定位,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分析和判断,是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大事,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逻辑和文字表述简洁的要求,我们提出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精准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全面不充分的矛盾”。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不全面;不充分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1-0024-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最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而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基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应该说,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分析,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方面的结合上进行的深度思考,也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精准定位,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精准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们精准定位新时代发展任务的前提。而要精准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必要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發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深远影响等作出精准的阐释,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前进。
一、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
什么是矛盾?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实体,矛盾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指的是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内在的矛盾运动推进着发展变化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同时,没有矛盾,也就没有发展。
在任何事物中都存在着多种矛盾,但各个矛盾的地位并不是一样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①
关于主要矛盾的功能和作用,毛泽东曾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② 因此,认识事物和推进事物发展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抓住了发展的关键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次要矛盾逐步发展,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之后,就会形成质变,次要矛盾就转化为主要矛盾,反而原来的主要矛盾降为了次要矛盾。当然,主次矛盾相互转化并不改变主要矛盾的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但却能反映出客观环境已经变化和变化的程度,而这正是决策者调整和校准其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
二、主要矛盾变化基于客观环境的变化
主要矛盾不会无缘无故地变化,它的变化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客观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是客观环境变化决定着主要矛盾的变化,客观环境变了,主要矛盾也会改变;另一方面,存在决定意识,人们关于主要矛盾的看法和认识,也都是客观环境条件变化的产物,当人们谈论主要矛盾变化时,一定是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有两种基本走向:一是正向发展,推动事物向正面发展;二是反向发展,推动事物向反面发展。当然实际进程不会是径行直遂的,而是曲径通幽的,其中会有许多曲折和反复,甚至还会出现颠覆性现象。这就要求人们准确把握主要矛盾的基本走向,推进主要矛盾朝着正向即进步的发展方向演化。
主要矛盾运动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发展进步的动力。由于存在着主要矛盾,而主要矛盾又决定着次要矛盾,这就推动着人们去解决主要矛盾,从而建立新的矛盾关系,进而获得新的发展力量,推进事物不断更新和发展。
主要矛盾虽然由客观环境决定,但这种决定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对主要矛盾的合理调适,主要矛盾得以逐步缓和与纾解,于是就提供了改造客观环境的动力——即要求客观环境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通过主要矛盾和客观环境的合理运动,客观环境不断地得到改造,逐步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正是在这个运动过程中达到了主观与客观、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这正是事物不断发展进化的奥秘所在。
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决定着时代的变化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是由众多矛盾构成的,正是众多社会矛盾的存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众多社会矛盾中也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同时,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人类社会存在着种种矛盾,但概括起来起决定作用的是需求与供给的矛盾。需求推动着人类不断地去创造去发展,供给提供了满足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从而保证人类能够继续去创新去发展。
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但在不同发展阶段,这对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是有很大不同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们只有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能向精神文化、社会尊重、政治参与等高层次需求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③。这里实际上已经告诉人们,人们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是一个从生存到发展、从不全面到逐步全面的发展过程。endprint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在将近40年间先后两次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结论。第一次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在全面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的同时,还作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判断。正是在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指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四化”,坚持不懈谋发展,经过近40年的不懈奮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心谋划和有力推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党、国家、人民、军队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历史发展到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审时度势,及时地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同时,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严格来说,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决不是什么逻辑推演,也不是什么主观判定,而是基于客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成就足以说明,我国社会原来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带来时代的变化。如果还是停留在原有时代的判断和认识上,就会贻误发展时机,丧失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就要犯历史性错误。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体现了党中央对时代变迁趋势的精准把握,是实事求是而极富远见和政治智慧的战略谋划。
四、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主要任务的变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揭示的,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起来,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更突出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全新的需求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其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的特征十分明显。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与时俱进地分析研究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
而就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来说,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中国在过去30多年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成功帮助6.6亿人摆脱贫困。教育方面,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在过去十年持续稳定在99%以上。健康方面,人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7.9岁提高到了2010年的74.8岁。(十八大以来,这些方面的指数应有较大增长)但是,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总体排名仍然不高。2014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188个国家中名列第90位(挪威第1、澳大利亚第2、瑞士第3、美国第8、新加坡第11、香港第12、韩国第17、日本第20、俄罗斯第50),并且不平等问题比较突出。过去30多年中国在人类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基尼系数(应用最为普遍的不平等衡量指数)长期较高。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医疗、教育机会分配不均等,不同地区间的人均寿命差距较大(如上海达到80.26岁,而西藏则是68.17岁),青海、贵州的高中毛入学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中国必须继续调整社会政策,以应对今后面临的挑战。该报告指出,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包容性人类发展还将面临一系列新的困难和挑战,如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经济增速趋缓、大规模人口流动、公众预期提高与数字鸿沟等等。
以上数据虽然不一定精确,但总体上反映了中国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应该说,中国在人类发展指数方面尚有较大差距。该报告认为,经济增长、机会公平、社会协同将是中国未来实现包容性人类发展的三大主要推动力。具体来说,中国要着力提升社会政策的包容性,扩大覆盖面,确保中低收入群体受益,创新社会治理的机制和方式,提高参与度,促进社会平等。
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严格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要求,紧紧抓住未来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突出问题,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一是更加重视民主法治建设。民主法治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人民在获得物质文化需求满足的同时,迫切需要获得更多参与机会和法治保障。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在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畅通人民政治参与渠道,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不同阶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供法治保障。endprint
二是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美好生活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和保障公平,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就现阶段而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主要体现为充分保障不同阶层群众的平等生存权、发展权,而社会制度设计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使其生存权、发展权不受家庭背景、种族、性别以及资本占有因素的影响,由政府提供的各类社会保障措施必须覆盖全社会,让发展的成果惠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而使全体人民都有获得感、公平感、幸福感。
三是更加重视社会安全稳定。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基础。国泰民安、社会稳定、幸福安康,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安全稳定,统筹做好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四是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于美好自然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优化自然,党和政府的发展战略也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环境。
五是更加重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自身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集中在可行能力(获取物质和精神资源的能力以及获得这种能力的权利)的提高上,比如通过发展教育提高智力,通过扩大参与提高能力,通过发展体育提高体力,等等。因此,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更加注重为人民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全面性和长远性,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精准表述的看法和建议
如前所述,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其规范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状,为我们精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仅就文字表述来看,按照精准表述的要求,仍然存在可以进一步精准的空间。而且,这是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将影响到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因此,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供理论界和决策层讨论和参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两个半句。前半句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后半句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前半句比较精准地概括了人民需要的变化,也有程度上的内涵。后半句中“不充分”有程度上的内涵,但“不平衡”就基本上没有程度上的内涵。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可以说,无论多发达的国家,也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发展不平衡,而在于如何对待发展不平衡,将这种不平衡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或者利用不平衡谋取新的发展空间(如土地革命时期,工农红军和红色政权利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敌人统治薄弱的两省或三省交界地区发展起来)。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执政者的任务恰恰就在于,正确分析和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规律,针对普遍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现象,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进而为合理调适社会主要矛盾提供前提。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惯常的表述方式,分析和认识主要矛盾的变化始终要抓住供求关系的变化,离开供求关系变化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可能会将问题扯得很远,冲淡对核心和关键问题的精准把握。毫无疑问,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会影响到供求关系,但其本身并不是供求关系问题。因此,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好用来描述社会主要矛盾,但可以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依据。
从话语表意来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就发展模式来说的,即相对于“平衡充分的发展”的发展模式。而发展模式与社会主要矛盾虽有联系,但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发展模式自然会影响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最终还是由供求关系变化决定的。而且,“不平衡的发展”语义上也有不够精准的地方。不平衡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世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用哲学语言说就是: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中有不平衡,不平衡中有平衡。因此,平衡与不平衡只是说明客观状态,而没有程度上的内涵。
社会主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主观表述,是一定时段中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社会主要矛盾说到底是个需求与供给的问题。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正在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方,需求方已由原来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现在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那么,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即供给方就应该由原来的“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全面不充分”。“发展不全面不充分”是一种客观状态的主观判断,正好对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表述应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全面不充分的矛盾”。
矛盾是对立统一体,如果矛盾双方表述上不能对应起来,就不成其为矛盾。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双方,党的十九大报告原表述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即“需求”,对应的应该是“供给”,而原表述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似乎有点对不上。发展即进步与变化,通常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发展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严格来说,“发展”是过程、是变化,对应的是“停滞”或“倒退”。就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是需求增长,供给不足;需求的多样化,供给的不全面不充分。因此,供给一方应表述为“发展不全面不充分”。
为什么要用“不全面”代替“不平衡”呢?因为“不全面”有发展程度上的指向,而“不平衡”则只是客观描述,发展程度指向不明确。而且,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就是针对发展不全面状况的。因此,用“不全面”可以精准地体现现实发展要求和中央决策精神。尤为重要的是,解决发展不全面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再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用“发展不全面不充分”表述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方,精准地概括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不全面”是从广度上讲的,“不充分”是从深度上讲的,也就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无论是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今后要在发展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集中解决发展不全面不充分的问题,用丰盈充裕的发展成果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再则,从中文阅读语气来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读起来多少有些别扭,不如“发展不全面不充分”读起来顺畅。而原表述中的“之间”是个介词,因为前面已有了“与”,也是介词(或连词),所以,去掉“之間”意思不变,而且会更明确、更顺畅些。
真理越辩越明,事实越理越清。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议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全面不充分的矛盾”来精准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否恰当,还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和指正。
注释:
①②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0、16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作者简介:虞崇胜,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刘龙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