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应用型院校开展的教师培训存在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培训阻力大、经费不足、内容针对性差以及教师“消化不良”、对培训持敷衍态度等因素影响到实际培训的效果。文章认为,地方应用型院校应以培训迁移理论为指导,在构建迁移理论培训模型的基础上,教师需重视转变自身培训动机,强化学习效果,提高培训迁移的能力;院校则需肩负起培训职责,为教师培训迁移提供机会,优化培训内容及方式,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培训迁移理论 地方应用型院校 教师培训
[作者简介]李青(1978-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北 唐山 0632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養老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20150017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5-0075-04
一、培训迁移理论概述
根据Newstorm(1984)、Wealey及Latham(1981)提出的观点,培训迁移指接受培训者将个人通过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应用到现实工作中的程度。根据Cheng等人的调查研究,培训迁移的过程主要分为培训前动机、学习、培训绩效、迁移结果。培训前动机指学员在接受培训前的有意努力程度;学习指学员接受培训学习的过程;培训绩效指对学员在培训中所学内容的评估;迁移结果指学员将培训内容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
影响培训迁移的因素十分复杂,这也使实现培训迁移对大部分接受培训的学员来说并非易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学员个性特点的影响。一方面,不同学员对培训有着不同的预期,有学员对培训持乐观态度,认为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控制培训结果,其培训迁移能力一般较强;而对培训持消极态度的学员,培训迁移能力一般较弱。另一方面,不同学员的职业生涯、工作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职业及培训的认知态度也影响着培训迁移效果。
第二,培训迁移动机的影响。学员在接受培训后是否愿意改变行为的内驱力对培训迁移具有一定的影响。内驱力与个人目标价值密切相关,学员对培训回报的目标预估越大,培训迁移动机越强。
第三,培训迁移设计的影响。培训迁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近迁移,指将培训内容应用到相似的现实情境中,过度学习、重复强调培训内容等都是增强近迁移的重要途径;二是远迁移,指将培训内容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引导学员深入理解培训内容、为学员提供多情境学习机会等都有利于增强远迁移。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迁移方式,有利于提高培训迁移的效果。
第四,组织学习氛围及培训迁移氛围的影响。一方面,组织学习氛围是否浓郁,组织内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被充分调动,与培训迁移程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良好的培训迁移氛围能够有效促进培训迁移,能够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应用机会、情境线索,并对学员的迁移能力进行及时反馈。
二、影响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因素
(一)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培训所受阻力较大
第一,在培训经费方面,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培训经费的来源主要是地方政府、院校、教师个人。由于完善的经费筹集制度尚未建立,政府相关部门无法长期、规范地为教师培训提供经费支持;部分院校自身办学经费缺乏,无法设立专门的培训基金;教师自身承担培训费用会降低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第二,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数量无法满足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使大部分在职教师需要承担较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较难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培训。同时,由于地方应用型院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教育管理水平等尚不完善,教师无法及时获取培训信息,教学设备、实习实训设备滞后也影响着教师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培训内容针对性差
调查发现,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大多来自重点本科院校,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能力欠缺。因此,在培训中应着重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但目前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未能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能力与所需能力之间的差距,培训基地建设不完善,培训基地建设与院校、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等都会影响培训效果。
(三)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对培训所学“消化不良”
在接受培训后,部分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未能对培训内容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未能将培训内容内化为个人能力,也无法将培训内容应用于实践,使培训流于形式。同时,地方应用型院校也未向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以致教师将培训内容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外部条件不匹配。
(四)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对培训持敷衍态度
一般而言,地方应用型院校要求教师具有职业资格证书,使教师以获得资格证书为目的接受培训,这一功利性的动机忽视了培训的本质,也使教师对于培训持敷衍态度,未能切实参与其中。同时,由于院校未将教师参与培训的态度、通过培训所获得的能力纳入考核评估,也使教师对于培训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接受培训的态度十分消极。
三、培训迁移理论下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培训实效性提升策略
(一)构建迁移理论培训模型
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培训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为提高培训实效性,应重视优化培训过程,构建完善的培训模式。根据培训迁移理论,教师培训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教师是否能够且愿意接受培训阶段。这一阶段能否顺利进行与教师接受培训的动机、院校为教师提供的培训机会相关。教师愿意接受培训的动机基础是认为培训对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从而积极追求这些价值。在教师具备正确培训动机的情况下,院校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才能使培训取得成效。
第二,教师通过培训所获得的学习效果对其培训迁移的影响阶段。一方面,教师的学习效果受培训内容、方法等外部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学习效果与其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等内部因素密不可分。在该阶段,地方应用型院校应坚持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培训目标,切实提高培训实效。
第三,教师进行培训迁移阶段,即教师将培训内容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阶段。教师迁移的方式主要是远迁移,即教师通过深入理解,将培训内容应用于新的情境。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举一反三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院校的政策制度、学习氛围等都会影响培训效果。
(二)教师改进培训迁移的对策
教师是培训的对象,是提高培训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在培训中,教师应重视转变培训动机,不断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培训迁移能力,充分发挥培训的价值。
第一,合理调整培训动机。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参与培训的动机分为两个类别:一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指教师为促进自我发展、获得更高的职称而参与培训;二是地方应用型院校发展的需要,指教师为满足院校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地方应用型院校为教师提供培训的目的在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因此,应引导教师合理调整个人接受培训的动机,使教师将自身发展与院校需求相结合,明确培训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正确的培训动机。
第二,重视强化学习效果。现阶段,接受培训后及时进行总结反思的教师占比较低,建议教师强化学习效果。一方面,教师应根据自身素质、工作情况等,及时反思培训内容,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应增强彼此间的沟通,及时交流经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切实提高自身培训迁移能力。教师的培训迁移能力是影响培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迁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新获得的知识、经验能够促进教师重组知识结构,通过整合自身现有知识而形成新的知识等。为切实提高培训迁移能力,一方面,教师应重视实现工作成效的灵活性,及时、准确地把握将培训内容应用于实际的契机,充分利用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课堂,提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重视合理分析影响自身培训迁移能力的因素,正确利用对提高自身培训迁移能力有利的因素,排除不利因素,创设适合于培训迁移的良好环境。
(三)院校改进培训迁移的措施
地方应用型院校在提高培训实效性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应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将教师培训作为院校不可或缺的发展战略,既重视营造利于教师培训迁移的氛围,也要着力改革培训内容及方式。
第一,增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根据美国培训专家雷蒙德·A.诺伊的观点,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度越高,培训迁移的效果越好。首先,作为教师培训的管理者,地方应用型院校应增强对培训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观念上,重视提高培训的地位,优化教师工作环境;另一方面,重视构建完善的竞争机制,将教师接受培训的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制定培训评估标准,减少教师参与培训的盲目性。同时也可适当增加培训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切实提高教师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院校应重视为培训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拨款,可通过加强科技研究、提高人才质量等,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努力争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建设,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将教师培训工作纳入规划,保障教师培训经费充足。另外,应大力拓展培训经费来源渠道,可实现办学模式多元化,积极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争取社会资金支持;也可积极鼓励优秀校友反馈母校,为母校发展提供资金。
第二,为教师进行培训迁移提供机会。首先,积极招聘优秀教师,扩大教师队伍规模。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应用型院校应重视增加教师数量,降低教师的工作压力。要通过制定完善的教师准入标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并保证在职教师拥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参加培训并实现培训迁移。其次,积极营造培训迁移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地方应用型院校可通过加强组织文化建设,优化学习氛围,培养教师的学习精神;同时,着力促进教师之间关系的和谐,引导教师合理、公平竞争,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再次,完善利于教师实现培训迁移的硬件设施建设。地方应用型院校需完善教学及实习实训设备建设,为教师进行培训转移提供硬件支持。最后,应重视加强对培训迁移结果的评估与反馈。对培训结果的反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馈评估结果,包括培训内容转为实际应用成果的比例、培训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等;二是对转化的成果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第三,优化培训内容。地方应用型院校需明确培训目的,优化培训内容及方式。首先,重视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应深入调查不同教师的现有能力、个性特征、个人培训需求等,根据参与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培训内容,切实满足教师需求。目前看来,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明显匮乏,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应重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努力使其成为“双师型”人才。
第四,重视优化培训方式。首先,应实现培训方式多样化。一方面,根据地方应用型院校发展特色,可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根据近迁移理论,培训情境与教师实际工作情境越相似,培训实效性越强。因此,地方应用型院校应重视增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合作,将培训与科研、实践相结合,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应优化参与培训教师介入实践性教学的方式,及时做好教学安排,根据教师培训的内容,完善教师实践平台,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方式。同时,地方应用型院校应重视增强与院校外机构的联系,通过组织座谈会、学术交流会等方式,实现互利互惠,优化教师培训方式。其次,地方应用型院校应构建完善的校外培訓基地。校外培训基地建设有利于提高培训效率,对于增强培训效果至关重要。在校外培训基地建设中,一方面,地方应用型院校需争取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政府则应在综合评估培训基地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制定一定的支持政策,为地方应用型院校校外基地建设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不同地方应用型院校之间需加强合作,实现各类培训资源共享。地方应用型院校也应增强与重点高校的合作,积极争取重点高校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比如可积极邀请重点高校的专家为本校教师提供培训,也可与重点高校合作,将重点高校作为教师培训的定点基地,切实提升培训效果。同时,地方应用型院校还要不断完善培训基地内部建设,通过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培训监管机制等,保障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梁萍云.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教师培训工作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0).
[2]宋广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实效性欠缺的原因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6(21).
[3]高丽,王世军,潘煜.培训迁移:影响因素及其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J]. 管理评论,2014,26(2).
[4]荆永君,李昕.持续关注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培训迁移支持服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5]彭明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有效培训研究——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
[6]陈莉.高校教师培训实效性欠缺的原因分析及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