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泓 付丽萍
1978年,我们党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宣示把中国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改革开放40年,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回顾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成果,进一步提高党校行政学院的科研资政水平,2018年7月10日,第二届沪滇论坛暨龙门论坛(第九期)在云南昆明举办。论坛的主题是“改革开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品格”。此次论坛的举办是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云南省委党校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次重大献礼,也是两校继续推进交流合作、续写深厚友谊的有力见证。
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欧黎明教授作开幕致辞时指出,今年是两校签订合作备忘录一周年,继去年于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在上海市委党校合作举办首届沪滇论坛暨龙门论坛(第六期)之后,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沈炜此次带领上海的专家学者来到彩云之南,联合举办第二届沪滇论坛暨龙门论坛(第九期),并以此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希望论坛能越办越好,办成品牌,多出精品成果。
论坛分为专家交流发言和现场互动交流两个环节,由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欧黎明教授和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教授共同主持。来自上海市委党校、云南省委党校的14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意蕴与现实经验总结,结合各自学科背景畅谈自己的学习研究心得。与会嘉宾和发言专家进行了交流互动。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沈炜、上海市委党校18个部门的负责同志,云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杨铭书及校委成员、副巡视员、25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教研教辅部门全体教师、参公管理部门代表,特邀专家及媒体记者等16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研讨。现将研讨内容综述如下:
1.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全面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经历了速度理念与粗放型增长、效益理念与集约型增长、人本理念与发展方式转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认识,反映了党和国家发展理念的不断升华。欧黎明以思辨精神阐释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提出人们之所以要解放思想,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需要、人的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欧黎明认为,新时代要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辯证统一中来解放思想,努力推进解放思想与新时代的深度融合,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唐珏岚教授从上海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城市发展的性质定位,认为城市性质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而城市发展不仅应考虑自身需要,更应顺应国家战略的需要。杨铭书在论坛互动交流中谈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而云南以前强调自身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丰富。转换思维方式有利于全面、多元地了解问题。砂整个中国的区位角度看,云南地处边疆,但放眼于世界版图,云南则是亚洲的中心。
2.体制机制全方位改革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罗峰教授认为,“实事求是”意味着改革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治浪漫主义,改而定位聚焦“实际”“实惠”,遵循市场逻辑;同时,人主体性也位的确立、双重制度变迁、渐进改革方式都蕴含着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实现了改革的速度、力度和承受度的有机统一。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程竹汝教授从发展战略、制度健全、制度能力三个方面概括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成就,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进步是发展中大国的需求与现代化目标有机联系的实践经验。
3.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边疆稳则国家安。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根基,加强边疆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云南这个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云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张光雄副教授以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党的建设为线索,提出云南边疆党建40年来的成就与经验为构建和谐边疆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程竹汝认为,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政治发展最集中的体现是形成了适合中国发展中大国治理的政治发展战略,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基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途径。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周敬青教授在互动交流中谈到,十九大之后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是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到2020年党内自身建设要在制度化、规范化方面迈入新的台阶,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由小及大,上海好、云南好,中国才会好;上海强、云南强,中国才会强。
4.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4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方刘教授从历史维度论述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谈到传统文化是“基因”“血脉”,要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陈方刘认为,中国共产党传统文慨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但随着中华民蒯韦大复兴日益接近,民族性受到更多的重视。云南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主任樊泳湄教授论述了云南民族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经验和不足,提出基于“四底”——底色、底蕴、底子、底气来选择发展路径,实现由文化自觉至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实现由民族文化大省到民族文化强省。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赵刚印教授认为,改革开放精神是红色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现,有助于丰富完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1.改革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改革开放的核心价值,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首创精神、改革过程人民广泛参与、改革成果人民共享。周敬青认为,新时代条件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立场,把“蛋糕”做大,并把做大的“蛋糕”分好,妥善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欧黎明认为,解放思想必须是打破思想与认识客观实际的有机统一,要注重从人的本质上解决问题。赵刚印从信念文化、精神背景等方面总结了上海改革开放的实践品格和精神气质,提出改革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2.改革的实效性
实效性是改革开放显著特征,40年来“一切从实际出发”贯穿始终,全党全国不断探索改革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以求改革实效。云南省委党校省情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陈辞教授从云南4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成果谈起,分析了云南改革“深水区”里如何“逆水行舟”,分析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分析了云南构建包容性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突破口。云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朱秦教授立足云南实际,循着发展中问题的“声音”,阐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着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并从“五个着力”论证新时代如何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欧黎明提出,获取新的思维来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是新时代解放思想的当务之急,但这样的改革势必触动一些阶层的既得利益,还要导致社会利益格局深层次的调整。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必须迎难而上,不因“懒”而不想为,不因“怕”而不敢为,不因“难”而不去为,不因“庸”而不能为。
3.改革的系统性
系统性是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随着改革向纵深不断推进,客观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紧紧围绕“着力补齐重大制度短板,着力抓好改革任务落实,着力巩固拓展改革成果,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进行改革。基于“中心-边缘”政治结构的“中心-边缘”政治心理,云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王云强副教授阐释了边疆治理中存在的“不敢改”“不愿改”心理、“不能改”“不会改”行为现象,提出要变“边缘”地带为区域“中心”,构建政治心理的控制、引导和利用框架,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从而为云南边疆治理塑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支撑机制。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潘文轩副教授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特点谈起,认为加快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提出了要重视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充分发挥转移性收入调节农民收入的功能、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制度与政策环境等政策措施建议。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谭鑫教授从“生”“态”的辩证关系解读新发展理念,认为生态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云南要当“竞争衍生、适应自生、协同共生、循环再生”的排头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生态带动发展,以发展保护生态。
4.改革的创造性
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而以改革创新的思想推进发展、深化发展,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应对各种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创良好新局面的一大利器。朱秦分享了云南省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取得的实证探索经验: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让社区的文化服务充满了活力;开远市“雨露社区”有效搭建了吸毒者回归社会的平台;“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了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的救援能力和成效。唐珏岚认为,上海作为最高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进入新时代,上海必须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王云强提出,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可以运用和借鉴非制度因素,通过非制度因素的积极要素弥补当前制度的部分真空状况,形成良好机制。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改革開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研讨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教授作了精彩的论坛总结。郭庆松指出,此次论坛是一次成功、精彩、难忘的论坛,体现了“七个好”:时间好、地点好、主题好、形式好、内容好、效果好以及给上海市委党校一行人的好的回忆。他从学科碰撞、学者对话、风格各异三方面概括了此次论坛的主要特色,对两校接下来的交流合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理论贡献,对学者研究作跟踪,进一步提升这些研究的理论内涵,在重大时间节点及时发出上海党校、云南党校的声音。二是舆论贡献,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两校的媒体要做好论坛后续宣传,传播研讨成果,扩大论坛影响。三是党校发展贡献,此次论坛形成的好的研究成果,两校校刊编辑部要多沟通,争取发表。要进一步完善沪滇论坛的形式,进一步转化成教研咨一体化的成果。要进一步提升论坛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 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