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飞
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的出现,使我们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等的出现,彰显出了信息时代的便利与速度。微课正是在此大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微课是新出现的教学理念,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更顺应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潮流。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科学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着深远的实际意义。
1. 微课的简单概述
微课在美国兴起。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传入到我国。微课在我国教育界的应用,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和热烈欢迎。有关微课的研究和应用探究比较多,但是对于微课的定义却没有固定的说法。一般情况下,微课是指利用视频录制设备,把老师讲解的教材中的有关的重点、难度、疑点等录制成为微视频,让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等终端,在线学习或下载到终端进行学习的新型授课方式。
微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授课时间短,微课的“微”主要体现在授课的时间比较短上,一般微课播放的时间长度控制在6到10分钟,如果播放时间在5分钟以内,就难以对课本中的重难点和疑点讲解清楚,如果播放时间大于10分钟,就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二是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微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或几个关联的知识点的讲解,讲解的不但精练、细致,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便于学生根据自我的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三是具有很强的高效性,微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教学目标和任务清晰明确,学生学习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其教学效率是非常高的。
2. 微课应用例谈
2.1 应用微课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也是一样的,如果能够在正式上课前的5分钟内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因此,应用微课导入新课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例如,在学习高中英语外研版必修一中的《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时,本课涉及了许多和学校生活相关的单词、句型和词组,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对高中的各种生活都感到非常的新鲜,如果英语老师能够利用动画技术,把高中的生活制作成动画片,并在动画片中利用“新生”——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去介绍和引导学生理解未来的高中生活是什么样的,学生肯定是欢迎的。以这样的动画片作为微课导入的主要内容,然后英语老师再在旁边适时把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动画片结合起来,或者直接介绍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动画片,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参与本课的激情,就可以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教学的学习角色。这样的新课导入方式直观生动,具有趣味性和新穎性,与传统课堂的导入方式相比,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应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
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针对性强,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很多的优势,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突破重难点知识时,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高中英语应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时,往往由于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对英语掌握的程度不一样,为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授课时经常会面面俱到,这样做虽然有利于提高班级的总体英语水平,但是却导致了教学重点、难点、主次的不分。这种弊端的存在,不利于学生掌握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但是利于微课进行授课,就可以把本单元中的重难点知识抽出来,专门制作成微课,这样学生在学习重难点时,就可以根据自我的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这就在时间上和针对性上利于学生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效率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更提高了。
2.3 应用微课归纳总结知识点
微课是新兴起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时间不是很长,有很多的应用方法和应用价值,还没有被发现和真正利用起来。就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微课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新课的导入和课堂教学中的引用上。微课的总结、归纳、整理等方面的功用没能被有效地开发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单元的知识点,可在本单元教学内容结束时,把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然后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对微课的学习,就可以从整体上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即能节省学生归纳整理的时间,又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4 应用微课对英语知识进行拓展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一些教学内容是在多年前编撰而成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了让学生了解更新的知识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应用微课进行补充,把新的知识制作成微课,把新的教学案例包含进来,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课,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使课堂由课内拓展到了课外,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
3. 结束语
总之,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单元的具体知识,要科学合理地应用,而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要把握好应用的目的和应起到的作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