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勇进

2018-05-14 09:37靳国君
奋斗 2018年13期
关键词:编辑室夜班版面

靳国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黑龙江日报》作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机关报、黑龙江省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在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同时,也开启了自身新闻改革、版面改革、机构改革的旅程。

1983年秋季,报社组建了要闻编辑部,设白班与夜班:白班负责协调和选编稿件,夜班负责统揽见报稿件及安排版面,决定新华社电稿的选用与编辑;夜班编辑负责人代行总编辑职责,签字下达报纸付印指令。一年后,夜班编辑从要闻编辑部划出,单独建制,成立了夜班编辑室,与各编辑部对接,编辑由3人增加到10人。

当时,改革大潮初起,各行各业人心思上,出现了昂扬向上的社会风气。夜班编辑室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和报社内部的良好风气中,认真落实编委会的要求,敢试敢闯敢创新,大力推进十项改革:

一是让当日新闻唱主角,稿件要新。改革开放初期,读者渴求改革开放的最新消息,领导机关需要掌握改革开放的最新动态,进行新闻改革也需要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模糊时间界限的所谓“近日”消息、“不久前”新闻,应该给最新消息让位。报社编委会要求记者学会抓“活鱼”,捕捉最新消息,多写当日新闻,让稿件像“活鱼”那么“新鲜”。夜班编辑用控制版面来配合:版面有余,留给当日新闻;版面挤,则优先选用当日新闻;串版,力保当日新闻;接待记者,热议当日新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版90%左右的消息是当日最新消息,还时常有“本报今日讯”,那是付印前编发的凌晨新闻。

二是精编短新闻,改进文风。稿件要短下来,文字要少而精,是读者的要求,也是新闻改革的需要。凡要刊发的稿件,都要去冗言、削蔓枝。发短稿,刹住了文章的“长风”,相对而言也扩大了版面容量,可以多发稿。对于凡是必须在一版见报的长稿,若没有特殊原因,都只在一版“露头”,有的只在一版发标题,全文发在第二三版。这在那个年代是个突破,特别是按这种方式处理电稿,慢慢成为了惯例。相当长一段时问里,《黑龙江日报》一版每天发稿都在20篇左右,最多曾达到24篇。每夜付印前,魏永恒、高俊义等夜班编辑兴致勃勃地数条数,越数越高兴。看着丰富多彩的新闻版面,大家颇有成就感,欣慰之情溢于言表。读者也反映一版好看了,不是只有几篇长稿了。

三是新闻漫画出场,增加品种。一版新闻配发漫画,是大胆的尝试。为此,报社编委会专门决定调美术编辑刘广海到夜班编辑室。每天夜里,配不配漫画,哪篇稿子配漫画,配什么样的漫画,要深思熟虑,仔细斟酌。题目定了后,刘广海迅速进入创作状态,大家七嘴八舌侃构思、谈形象。有时刘广海先画出草稿,大家再横挑鼻子竖挑眼,定稿后与新闻配套发出。刘广海在夜班共创作新闻漫画近百幅,优秀之作颇多。《黑龙江日报》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家在一版配发漫画的党报。

四是大幅图片连续见报,强化现场性。图片是视觉新闻,它传播新闻的直接性远远超过它活跃版面的装饰性。在新闻改革中,我们把它摆上与文字新闻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新闻性强、抓拍得好的图片,不吝版面,放大刊发。放大8英寸的大照片在一版要位见报,从报眼通下,视觉冲击力强,现场感和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摄影部同志大力支持,主动配合。新华社记者周确曾在一个风雪之夜赶到夜班编辑室送新闻图片,他说《黑龙江日报》这么重视图片新闻,太吸引人了。

五是开辟新专栏,充分利用新闻资源。夜班编辑室建立后,开设了“华夏大地”和“地市新闻摘要”两个新专栏。“华夏大地”是夜间从新华社电稿中选编,反映全国各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以及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行业的新成果、新举措、新动态。“地市新闻摘要”是请各地市报社夜班编辑用电话将稿件传来,再由我们夜班编辑筛选并编发。每期报纸,两个新闻专栏都要刊发10多条精编的短讯,内容丰富多彩,与原有专栏相得益彰,给版面增色不少。

六是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稿,拓展传播空间。这是夜班编辑室开辟的向全国传播黑龙江省新闻的新领域,夜班编辑们也格外重视和用心。程爱民、高俊义等先后担负起这项“新闻发布官”的重任,让黑龙江新闻“上天落地进中央”。他们每天夜里筛选黑龙江省重要新闻,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稿,每次传两三条供其选用。在几年的时间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几套节目中,基本每天都会有一套节目播发一条我们夜班编辑传去的《黑龙江日报》消息。我们的夜班编辑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稿,一是认真,二是坚持,并由此将《黑龙江日报》的新闻传播空间扩大到全国,鼓舞了被报道对象所在地方的干部和群众,宣传了黑龙江省的成绩和形象,提高了《黑龙江日报》的知名度。

七是精心制作标题,追求准确、鲜明、生动。夜班制作新闻标题时间很紧,关键是一要快,二要准,特别是提炼思想和语言要准,三是要和稿件类别、内容保持一致的风格,同时既要坚持方向的正确性,又要注意风格的多样性、多彩性。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为使这双眼睛亮起来,在版面上顾盼生辉、引人耐看,颇让夜班编辑费了很多心思,经过大家努力,我们每个月都能制出几条有特色的好标题,使新闻在版面中往外“跳”。

八是当夜配发言论,引导舆论导向。在那个年代,《黑龙江日报》发表了许多引导改革开放、指导实际工作的言论。夜班编辑在安排版面时,总是要选择最佳位置,做突出处理。有时,发现晚问送来的稿子应配发言论,则在一版留出300多字的位置,由我在处理其他稿件和夜班事务的间隙,写“急就章”。1985年4月17日深夜,记者王佩家给夜班编辑送来一篇稿件,写的是阿城亚沟金代石刻在开山取石的炮声中面临遭毁的厄运。文化古迹不可再生,毁一处则少一处。为唤起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我抓紧配写了《把国宝留给子孙》,挂“新闻杂谈”刊头。过几天,王佩家说,这组稿件见报后,阿城较快地制止了损坏行为。截止到1986年秋我去中央党校学习之前,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夜班共写出了《多为农民办实事》《举一反三》和《说卖肉》等二十来篇“急就章”。

九是打开报眼“跳三跳”,让版面活起来。1985年,《黑龙江日报》提出打开报眼,一版纵向要有3个层次,横向要由3排扩展到4排。在开始实施时,版面设计难度较大,右上部报眼的稿件有时因字数原因难以组合,却又不能把一些字数虽然相当、但分量不够的稿子拿上去。经过多次实践,夜班编辑和成版工人共同商量、摸索,终于成功地解决了难题。纵向要“跳三跳”,我们对中部和下部的重点稿件进行“梳妆打扮”,采取制锌版标题、加框、标题用书边线、加花边、配新闻漫画等多种方式,使其在版面上“跳出来”,由弱势变为强势。一版层次“跳三跳”,整个版面层次鲜明,有起有伏,展现出新的面貌。

十是推进技术改造,抢先采用微波传输、微机接收电稿新技术。1985年,新华社在北京召开全国省报技术改造协调会议,提出计划全国省报和新华社协同动作,分三批进行技术改造。报社决定争取进入全国第一批技术改造名单。经与新华社沟通协调,如愿以偿。我和时事部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张凤柱及各位同志全力推进。在改造阶段,请来新华社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现场帮助解决难题。1986年,在顺利完成技术改造后,接收电稿速度快、质量好,效率提高了几十倍,实现《黑龙江日报》电务技术第一次现代化更新换代。

改革開放改变了中国,解放了生产力,也造就了我们这代人。写起黑龙江日报社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日子,当年事一一浮现眼前,仿佛我又和同志们一起,在深夜处理稿件,又听到了霁虹桥下隆隆向前的火车声……

责任编辑,杜金莹dujinying@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编辑室夜班版面
上夜班 升血压
夜班女生怎么保养皮肤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Fine—grained Sentiment Analysis in Chinese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成立60周年纪念会在京召开
版面撷英
求果
《兽医多立德冒险故事》将出版
编辑室
编辑室
考考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