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2018-05-14 09:37周苏娅
奋斗 2018年1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

周苏娅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调研并在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中国高等教育发表的首次重要讲话,对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工作作出了系统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如何理解“鲜亮底色”和“中国特色”,坚持高校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呢?

一、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回望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的历程,让中国人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伟大实践的深层与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彰显着真理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清晰地为高校在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提出了思想素养和理论品格上的规范。

伟大事业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引,高校把马克思主义“真经”念好,需要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是我们攻坚克难、战胜挑战,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看家本领。而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坐标,立下“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的誓言,并且转化成“为人民谋幸福”的行动。因此,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崇高的价值观和道德论。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在于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高校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之成为高校师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养分,引领中国教育实现强国梦想的行动指南。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审视世界各国对价值观问题的研究,价值观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而一个国家和民族必定要选择与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并且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突出了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指明要坚定遵循社会主义教育中立德树人的价值规范。

价值观塑造是高校立德树人之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礼记-大学》开篇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论述了修养高尚道德是大学的正途。2014年,同样是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大德,是国家之德、民族之德。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和价值导向。在高校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倡导主流价值、引领社会思潮,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利益本质、核心价值和发展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对其自身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队伍建设等逐一进行调整与整合,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适应和匹配。并要从认识起点、历史生成和现实发展的维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与精神信仰,最终达到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新时代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義的主导地位,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刻、准确地把握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转化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眺望21世纪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发展前景,并基于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价值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这既指明了高校在新时代所需自信的来源与基础,又蕴含着自信之必然要求。

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就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历史与实践证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要树立和提升的是高度的教育自信。自信是一种战略定力,是对正确方向的把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自信心,需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要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高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占领真理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让我们的大学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同时,在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也会不断得到夯实与推进。

总之,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大学最鲜亮底色,是用这个底色为广大青年学子未来人生奠基,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他们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践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是用这个底色强调大学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在“中国特色”上下功夫,把握好“体”与“魂”的关系,坚定中国大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力量源泉,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博zhangbo@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