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凌君
摘要:培养学科素养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教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断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等,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学生应具备的历史学科素养,并论述了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历史教育;学科素养;培养对策
为实现以素质教育为主、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传输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一、中学生应具备的历史学科素养
(一)学科基础知识
历史基础知识是历史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初步了解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上,接受伟大历史人物、古代优秀劳动人民的熏陶,逐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二)学科思维
任何学科的学習及相关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学科思维。只有保证学生具备了科学的学科思维,才能在面对历史问题时作出合理的思考分析,探索出最佳的答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使学生能对历史事件、朝代更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多元化科学史观
多元化科学史观是指导学生科学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多元化科学史观包含唯物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等[1]。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科学史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学会运用科学史观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看到问题的本质。
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途径
(一)进一步筑牢历史学科基础
历史基础知识是学生形成正确历史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前提条件。要以现有教材为标准,让学生从中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2]。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高效利用历史教材,课堂教学内容紧扣知识点,积极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熟练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学生熟练运用历史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串讲历史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立体化知识结构。
(二)运用丰富多样的历史教学方法
目前,历史学科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太紧密,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等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时,安排学生观看抗日战争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等。
(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历史、看待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抛弃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传统呆板的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知识点、采用题海战术熟悉历史事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历史事件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操作性、实践性、探究性的任务,让学生课后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探究。例如,在讲解完宋朝经济知识后,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数据等,让学生在明晰宋朝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宋朝的发展脉络。
此外,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强化训练的过程,主要通过课堂、课外练习获得相应的知识来实现。练习过程中,教师既可根据教学计划和内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题目检测等多种形式,又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探索,学生通过课后收集材料、阅读、调查、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展开强化训练,实现对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马红霞.浅谈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美苏争锋》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9):32.
[2]雷铭,朱立明,武丽莎.融入与充实:从核心素养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研究,2018(2):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