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知音
杭绣在民间刺绣的发展过程中衍生了闺阁绣及宫廷绣。纵观历史,其发展受到了建制、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凸显个性的同时相互共存,彼此交集。日晷影移,岁月沉浮,有的稍纵即逝,有的在时代发展中得到了质的飞跃。
杭绣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与载体,与其他绣种一样,最早也是从民间刺绣开始。女红在旧时女子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妇女从小学习纺纱织布和缝纫刺绣,日用品刺绣成为深闺女子消遣、养性和维系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
民间刺绣是宫庭绣和闺阁绣的母体,花轿帐幔、佛堂幡幢、经卷佛像、神服戏装等,融于生活各个角落。关于杭绣的最早记载:“宋高宗刘安妃,杭州人,工书画,绣有东方朔像,此发绣人像,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朱凤《中国刺绣技法研究)。民间刺绣画稿出自民间画工,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装饰性强,以花鸟与吉祥纹样为主,雅拙有趣。民间刺绣最主要的特征除了自用外,刺绣成为谋生手段,绣作大多在市场出售。
閨阁绣萌芽于唐代,因宋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丝绣而终成体系。闺阁绣的作者多是生活在条件优越,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庭中,她们或师从父母兄长,或从夫习画,与夫绘绣相和,有着一定的文化造诣和审美情趣。其作品融会书画神韵,循“淡逸而不入于轻薄,沉厚而不流于郁滞”的中国画色彩表现方式、典雅文静、针线细密,以书卷气为贵。
所谓宫廷绣,必须有三大特征:一是绣作是为宫廷贵爵服务、生产御用制品;二是绣工为宫廷内府监管的入籍匠户;三是绣工有固定的色彩内容及针法要求,构图复杂、奢华精致。较之民间刺绣,宫廷绣的标准除了在图案内容、色彩上有严格的规范外,其针法的分布也有一些固定程式和工艺要求,绝不允许存在民间绣品的随意性和自如表现个性的主观创作意识。宫廷绣在民间刺绣中衍生发展,民国初年非帝制下的新时代不再使用朝服,宫庭绣也不复存在,皇室技艺随民营作坊融入民间刺绣,形成杭州当代刺绣奢华不失风雅、端庄不失灵秀的艺术特征。
杭绣传承从世袭传承到作坊师徒传承,直至近代院校培养,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模式。社会发展的今天,各类艺术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系统梳理杭绣发展关系,才能正确认识到唯有在共性发展中保存特质、挖掘潜质方能与时俱进,创新传承模式,最终促进杭绣更好地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