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但仍有不少未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窘境。上杭县泮境乡的竹椅制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上杭县城有一定知名度,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受到现代工业及互联网销售的冲击,其面临失传,如何传承下去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闽西客家; 泮境; 手工技艺 ; 竹椅
【中图分类号】TS959.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批量化机器生产的产品代替了费时费力的手工产品,手工制品逐渐淡出主流的销售市场,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严峻局面。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仍有不少未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窘境,对于这部分民间技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如何传承、如何弘扬,亦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闽西客家地区,仍有不少手工匠人为了谋生,或是为了坚守一份工匠精神,还在坚持着。笔者谨以上杭县泮境乡竹椅制作为例,揭示目前手工技艺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探析未来手工技艺传承的发展方向。
一、泮境乡竹椅制作现状
龙岩,位于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湿热的环境使得植物在这里能够生长茂盛。加之闽西地属山区,山地丘陵众多,“逢山有客,逢客有山”便是闽西客家人的真实居住环境写照。毛竹在此地生长茂盛,勤劳的客家人利用山区林木资源制作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工艺品。龙岩市上杭县从明朝开始便出现竹椅制作工匠,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据《上杭县志》记载:“民国以后,木、竹、藤、棕、草制品渐由家庭副业转为专业生产。……1950年,全县有木材加工业52户,从业者166人;竹器业6户,从業者9人。”数百年来,上杭民间的竹制品多是装饰朴素、造型简单的生活用具,如竹家具、竹几、谷笪、竹篮、竹箩等。上杭县城仍有制作竹制品的篾匠,但制作竹椅,目前只有距离县城约20公里的泮境乡仍有少数人在坚守,泮境乡开始制作竹椅的时间无从考证,但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此地制作的竹椅在上杭县城家喻户晓,特别是在尚未普及空调的时代,几乎家家都有一张竹椅。
泮境乡制作的竹椅,总高度约85厘米,椅面高约45厘米,整个椅背略微往后倾斜,无扶手。椅背框架高69厘米,宽33厘米,是由一整根长约1.7米的竹筒做成;靠背由三根长33厘米,宽16厘米的竹片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面,具有一定弧度,上面可雕刻字画;椅面长38厘米,宽28厘米;椅子脚分为左右两部分,每一部分需要用一条1米长的竹子制成,左右两部分靠竹筒连接;在两个椅腿中间用一条长33厘米的竹片连接,作为脚踏。还有一种为普通竹椅,椅背由三根宽约4厘米的竹片构成,无雕刻字画,其他形制均与前者相似。
据走访了解,在整个泮境乡,会竹椅制作的手艺人总共有6位,一位坚持做到90岁高龄,现已去世;其余5名中,廖建堂老人制作竹椅的经验最为丰富。他出生于1941年,在他12岁时,出于生计考虑,跟随其兄开始做竹椅,至今已有65年制作竹椅的经验。他有四个孩子,其中老三跟随老人学过做竹椅,但因竹椅售价低、制作辛苦等原因,放弃了竹椅制作传承,如今在附近的乡镇上班。廖建堂曾带过几个徒弟,最看好的是邻镇一个小伙子,很有天赋,但学了一个多月就不做了,令人惋惜。
竹椅订制与季节有关,旺季一般为农历九月至十二月间,因为此时的竹子最适宜制作竹椅。在销售量最好时,每个月的订单有50张竹椅,普通月份为30张左右,平均一张椅子耗时约1.5天。竹椅上有刻字画的每张单价为200元;普通竹椅的单价为60~70元。除了制作竹椅,廖建堂还承接竹床、茶几订单,一张竹床耗时一个多星期,售价为1000元,但订单量不多。
二、竹椅制作步骤
制作竹椅分以下几个步骤:(一)选竹。制作竹椅的原材料是当地较常见的毛竹,毛竹的生长有其特有的规律,以农历九月初的毛竹最好,因其水分和甜度少,利于竹椅成品的保存。通常需将竹子整根运回家放置备用。(二)裁竹。由于竹椅每年、每月的销量不稳定,因此手艺人从不囤积裁截好的竹子,而是根据客人订单及要求来裁截,丈量单位仍为旧制的尺寸,尺寸单位为寸(1尺等于10寸,1寸约等于3.3厘米),廖建堂用自制的竹尺来丈量尺寸。一般一张竹椅需要消耗两根毛竹。(三)劈竹。竹椅的大体框架由完整的竹筒构成,但是在椅背、椅面处需要用到竹片,则需要劈竹。普通竹椅的椅背所用的竹片长约25厘米,宽约4厘米,共3根,背面要用刀劈成平面。若有雕刻字画的椅背,则需用一块宽约20厘米,高约25厘米的竹片。椅面一般由五到六片宽约6厘米的竹板组成,为了让椅面形成自然的弧度,每块椅面竹板的长度均需比椅面宽度长一些。(四)制作框架。竹椅由椅脚、椅肚、椅面、椅面框架、椅背构成,外轮廓一般由完整的竹筒制成。在椅脚与椅肚的连接处,要用锯子削薄,划开一个口但不锯断,之后将处理好的竹段放在火堆上来回烘烤,当竹段被烤软后,将其拗成想要的角度。(五)拼装。先在椅肚与椅面、椅肚与靠背的连接处钻洞,之后用工具将椅面逐片嵌入,最后将椅背部分的竹片嵌进钻好的洞中。(六)雕刻字画。廖建堂老人认为这一步是最难掌控的,在削去竹皮表面、露出竹黄的竹面上雕刻字画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并且要对雕刻力度把控得恰到好处,太用力会破坏整块竹面,若用力太小则字画又雕刻不出来。据廖建堂手艺人介绍,一般雕刻一幅图需要15~20分钟,他的“图库”有二三十个人物画,取材于《三国演义》及《水浒传》中的人物。刻完后用玫瑰金及黑墨水两种颜料上色。普通竹椅则可跳过这一步。(七)上漆。这与传统技艺不同。传统的竹椅制作,抛光以后便直接使用,经过人肢体长时间的摩擦,竹椅表面逐渐变得光滑发亮,越是年代久远的竹椅越具有沉稳的色彩,呈光亮的土褐色或土黄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清漆逐渐引入到竹椅的制作当中来,从90年代开始,制作完竹椅后就有了上漆这个工序。不仅为了美观,也为了延长使用寿命,清漆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竹子与氧气的直接接触,并免受了虫子的侵害。
三、竹椅制作所面临的困境
(一)市场占有率不高
闽西客家人对毛竹的加工、制作和使用非常普遍,特别对竹家具情有独钟。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空调已被人们普遍使用,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不再需要利用竹椅来降低体感温度。此外,大量物美价廉、机器化生产的家具走进人们的居家空间,竹家具逐渐退出主流市场,甚至在中式风格的室内陈设中,也较少看到竹家具。此外,受龙岩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域条件限制,毛竹砍伐人工成本高,加上竹椅制作属纯手工工艺,经济效益不佳。
(二)产品开发创新不足
泮境乡竹椅制作从80年代以来,在工艺、竹椅样式上并未有所创新,目前在泉州、江西等地也有类似的竹椅样式,因而极易被模仿复制。加之制作竹椅的手工艺人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竹椅雕刻人物内涵挖掘不足,缺乏制作工艺的创新能力,缺少高精产品,导致竹椅产品结构单一,真正能吸引顾客的竹椅产品匮乏。
(三)后继无人
泮境乡会竹椅制作的手艺人只有5名(见下表),平均年龄约67岁。青年人因其学习周期长、制作辛苦、经济效益低等原因,不愿加入到竹椅制作中来,导致竹椅制作无法得以传承。除此之外,政府并无政策扶持。目前大多数竹椅制作人均属个人行为,通过市场化融资发展的渠道有限,加之泮境乡政府对民间竹椅制作技艺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些竹椅制作人手艺失传。
(四)同行间交流少
客家有一句俗语,“同行便是贼”反映了竹椅制作的现状。在采访中,廖建堂老人坦言,他与同行从业者之间并无交流,甚至同村的手艺人之间也不交流。探寻其根源在于同行间互相嫉妒排挤及经济冲突所致,加上现有竹椅的制作加工规模“小、散、弱”,使得同行间所制作的竹椅良莠不齐,互相压价,限制了竹椅制作的发展。
四、竹椅制作的传承发展方向
(一)改变传统的销售模式
闽西地处偏远山区,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交通极为不便,因此限制了这些手工艺品的销售方式。泮境乡的竹椅主要销往上杭县区内,跨县、跨省销售并不多。销售模式仍是传统的集市(墟场)售卖,即在集市上口头下单,客户上门取货,若是其他乡镇,则需要自行开车前来取货,非常不便利。目前,传承最大的问题便是手工制品销量不稳定、价格低廉,导致手艺人收入不高,因而对手工艺制作没有信心。倘若收入稳定,甚至比普通公职人员还高时,传承便不再成问题。随着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上物流服务行业的发展,网络购物成了主流的购物方式之一,传统的手工制品可以销售到更远的地区,销售量也将得以攀升。在淘宝网上,笔者也找到了普通的竹靠背椅,地点在台州、成都地区,一张普通的竹靠背椅,与泮境竹椅相似的款式,售卖单价为60~80元。稍有造型的,售价为200~500元不等。与泮境乡制作的靠背有作画的竹椅一样的款式暂时没有找到,相信这会是销售亮点。泮境乡现有村民6460名,其中有3210名在外务工,占总人口的50%,留守在村庄的只剩下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倘若有年轻人愿意回乡,将竹椅推向网络,将会给整个村带来可观的收益,并且会促使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竹椅制作。
(二)提高闽西手工作品制作的创新性、美观性
目前,闽西手工作品存在易复制、款式老旧、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等问题,竹椅在近几年,在室内设计中出现了新中式风格,追求禅意、怀旧情结,设计师开始探索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人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梅兰竹菊”中的竹作为典型的中国元素之一,更是受到设计师和业主的青睐。泮境乡的竹椅,从外形看还是较为讨喜的,但是细节上不够精致。比如,在竹筒衔接处有一些毛边未能处理;椅背上的字画虽古朴却少些艺术性;为了营造年代感的清漆在处理上较粗糙,显得较为廉价,影响了整体美观。可喜的是,竹椅制作从制作至今便一直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与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高端人群私人定制相契合。若在美观性与实用性上能有所突破,那么竹椅价格将得以攀升,从而增加手工艺人的收入,吸引更多年轻人传承这项手工技艺。
除此之外,竹家具因其制作工艺复杂,成品不如木质家具有质感、使用年限不如木制家具时间长等原因,在室内陈设中一直未能有出色表现。在原材料不改变的基础上,手工艺人可以进一步推敲改进竹椅的造型,如参照中国古代家具式样,外形改为太师椅、圈椅、交椅、帝王椅等样式;还可以增加布艺、编织、刺绣等手工技艺,以此来增强竹椅的质感与美观度,提高竹制家具在家具市场中的竞争力。目前,泮境乡的竹椅造型单一,普通竹椅与有作画的竹椅在外型上并无太大差别,若无创新,很快便会被淘汰或仿制。
(三)提升知名度,争取获得政府支持
目前,竹椅制作并未受到政府支持,仅在上杭县城有一定的知名度,若返乡创业的青年人能积极收集挖掘竹椅制作的文化内涵,搜集和整理泮境竹椅制作历史,并将竹椅制作通过自媒体、微博、微信等渠道予以传播,定能提升泮境竹椅制作知名度,为政府的参与对竹椅制作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如可规定手工艺人必须带1~2名传承人、5年内出一款创新产品、每两年组织一次交流活动等。此外,政府可对手工艺人进行资金上的扶持,让他们拥有稳定的收入,增强职业认同感。
(四)增强同行间交流
同行间不交流,对于手工艺来说是极其致命的,闭塞的环境无法大面积传播该手艺,还会导致技艺停滞不前的状况。若同行间能经常开展交流活动,如技艺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制作观摩活动等,既能够促进该手工艺的良性竞争,增强竹椅制作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适应性,还能变相提升竹椅制作的知名度,促进泮境乡的其他产业发展。
五、總结
闽西地区仍有很多像泮境竹椅一样的手工艺品,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面临失传的危险,这些手工技艺既无太大的市场占有率,又未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长汀县城的编草席、武平县岩前镇迳田村制作的木屐、上杭县城关的画雨伞、长汀县铁长乡张地等村的玉扣纸等。其中一些技艺,像画雨伞、玉扣纸等,并无实用性,难以传承和发展,那么应该做好文字、图片、视频的收集工作,同时为现有的传承人记录口述史,以此来保存这些技艺。而其他仍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手工技艺,则应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
泮境乡竹椅制作,其外观与四川、浙江等地制作的竹椅不同,具有独特性。在技艺上,流变性不大,仍沿袭了传统手工制作流程,值得推广及传承。但目前,无年轻人参与、传承人平均年龄偏大,加上政府扶持力度偏小等原因,导致该手艺面临失传的窘境。若改变现有销售模式,引入微商、电商,让青年人加入该行业,提升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加上手工艺人的不断创新,同行间的密切交流,相信能更好地传承该项手工技艺。
参考文献:
[1]上杭县志编纂委员会.上杭县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80.
作者简介:吕春玲(1989-),女,福建省上杭县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