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和平
摘 要: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问题与缺陷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评价;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由企业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运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然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定性与定量分析不平衡、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与结果评价不相适、内部控制评价内容与标准存在不统一等困境。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出台,大多数企业“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指标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和规范体系建成,为防范企业风险、规范企业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推力作用。但在实施内控审计和评价中,我们发现在部分中小企业内部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和改进。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评价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局限性。对内部会计控制必须深入调查了解、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测试,其测试的结果必须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流程加以评价,主要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无论是设计和运行在内控评价中容易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受到管理人越权的限制。单位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管理人员滥用职权,蓄意营私舞弊,倘若具有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也难发挥应有的效能。许多内部控制失效的重要因素就是管理当局的干预和滥用职权,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2)串通舞弊的限制。如果单位内部不相容职务相互串通作弊,与之相关的内部控制就会失去作用,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中也很难发现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的有效执行和不同职务相互制约牵制的有效性。
(3)受人为错误的限制。一个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技能和行为方式未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和措施发生误解错判,再好的控制也难充分发挥作用,甚至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4)受成本因素的限制。控制的环节越多控制的措施越复杂、相应的控制的成本也就越高,因此,必须以控制成本,不能因风险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和费用为前提,建立和运行有效内控成本制度。
(5)受制度滞后的限制。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单位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战略目标,如并购或拓展市场或引入先进的管理系统,都会造成原有的控制可能不适应,改变原有的流程和关键点。
2.内部控制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系统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基本内容第八条“企业组织开展控制活动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心的控制措施为依据,结合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相关控制措施的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认定和评价”中所说的,既然评价就要有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适用有效的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价,实际工作中缺乏对评价活动本身如何做却无操作性规定、评价指标设置、定性指标把握程度、定量指标的权重比例,却受管理当局的内部机构的内控评价人员依经验主观把控,缺乏统一尺度、完备受到影响、评价水平缺乏客观性,外聘会计师事务所机构评价时,也容易造成指标完整性和统一性,特别是评价控制环境、经济结构的尺度张弛无度。
3.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评价手段相对落后
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有的领导在处理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业务发展的关系时,则认为若内部控制制度过于详细、控制过严会束缚企业的业务发展能力,错误地将内部控制与企业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在风险管控时,对潜在的风险没有更好的判断和感知,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风险发生时,不知如何应对风险,被动接受可承担的风险,面临危机时、无从控制;在评价内控的风险时,风险控制不强、风险评估不足、风险预警措施不当、手段缺乏。
4.决策机制缺陷和内控评价人才缺乏并存
一是决策机制方面存在缺陷。有的企业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着重进行企业治理结构的建设,法人结构不合理,导致决策机制中的决策权和经营权混为一体,从而造成决策失误大、风险增高。二是内控评价人才缺乏。缺少具备国际化经营方略、全能型投资管理,资本运营等知识新、阅历广的多面型人才,不利于在企业内控评价中把关各环节的管控节点,避免企业在管理的失控和风险。三是内控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强。没有按照《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以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和对外担保等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细化内控程序的可操作性;没有按照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立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5.中小企业审计监督工作不到位
一些企业缺乏风险评估考核、风险管理奖惩措施以及风险损失的追责机制。虽然建立了内审机构,但缺乏独立性,弱化了审计功能,配备的审计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没有建立风险导向原则,都是造成内控评价的客观因素。
三、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对策建议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才能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治理水平。
1.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企业应当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缺失或权责过于集中,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公司管理层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以及公司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围绕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目标、财务报告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规目标等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组织实施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每年至少一次)的调查、测试、分析、评估和改进,以合理保证公司目标的实现。总之,要建立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各责任主体的权力、责任和议事规則,保证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分离,通过“三权”之间制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培养内控风险评价管理人才
一是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风险的实时监控系统;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要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确保内部控制评价结论得以有效利用、整改措施即时到位、规避风险的再次发生。同时,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客观评价内控的有效性和执行度,自评与外评相结合,更能发挥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二是以强化风险控制力为主线,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从提高经营效率的角度出发,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主要风险细化到具体的管控流程,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检查方法,作为各责任部门、单位实施具体管理的标准。三是培育内控风险评价管理人才。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总体规划,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并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員工退出机制,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符合企业环境的内部控制指引体系
制定一套符合中小企业内控建设和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制定中小企业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协调配合原则、权责明确、成本效益原则、整体结构原则。内部控制目标是:①维护财产物资的完整性;②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③保证财务活动的合法性;④保证经营决策的贯彻执行;⑤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⑥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执行。主要工作是梳理现有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编制风险管理文件、确认关键流程、控制点和控制措施、优化业务流程、动态管理控制活动,利用外部监督、中介组织的监督。
4.健全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机制
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企业要从事前、事中、事后等三个阶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定期完成企业报表、资产、财务等方面的审核分析;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使得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得到矫正。二是强化外部监督。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监督作用,形成政府扶持中介,中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体系。会计师事务所应揭露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揭露因内部控制薄弱而造成的某些经济损失或经济违法行为等,并对揭露的各种消极因素及时进行制止、处罚,还应将情节严重的有关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加强中小企业风险控管,要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以强化风险控制力为主线,以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为导向,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使中小企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就业与社会稳定以及科技创新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课题组著.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湖北工业机械出版社,2009.
2.企业内部控制编制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与案例解析.立信会计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