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佳 赵学坤 安仪 谢梦凌
【摘要】木偶昆曲是昆曲的一个重要延伸,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成为当今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但如今,由于传承人数量减少、受众面狭小、难以产业化等原因,木偶昆曲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巨大困难,难以为继。由此,应当扩大受众群体,获得青少年的审美认同;运用新媒体,扩大文化辐射面;实现与昆曲的文化联动,寻求共同发展。
【关键词】木偶昆曲;传统文化;文化传播;百年技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木偶昆曲是昆曲这一“百戏之祖”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延伸,是吴文化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在将近两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木偶昆曲的艺术内涵不断丰富,艺术价值不断提高,成为中国民间曲艺文化的一朵奇葩。然而,就是这一极具价值和地域代表性的优秀文化,却在当今面临严峻的生存状况,难以为继。基于此,本文旨在追溯木偶昆曲的历史发展渊源,客观分析木偶昆曲的发展现状,并为其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尝试性地提出意见,以期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关注,共同推动该文化健康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一、木偶昆曲的历史渊源
木偶昆曲是一种以木偶来表演昆曲的独特戏曲形式,是昆曲艺术的一种延伸与拓展,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艺术延伸。清道光(1821-1850)年间,吴江七都孙堡村的姚记“公记保和堂”私人木偶戏班始创木偶昆曲这一剧种,即为民间后来所称的 “姚家班”。孙堡村姚姓颇多,村民以种田谋生,以演木偶、唱昆曲作为补贴家用的生计,主副结合,养家糊口。各行各业的技艺、手艺传承都有其惯例,吴江七都孙堡村的祖辈先人也留下了这样的规矩:木偶昆曲表演技艺只传姚氏家族内的男丁。那个时候,姚姓男孩们长到三、四岁时,便开始学习老辈人教授的简易的木偶操作技艺,同时配合简单的唱段;等到了十几岁 ,就会从外地请师傅来村里,专门给孩子们教唱,即“拍曲”,教唱上一段时间就可以加入戏班子,跟班参加演出,正式吃“开口饭”谋生。多年来,“姚记”木偶昆曲团常年活跃在江、浙、沪一带,演出的剧目甚至多达500余出,其中很多都是昆曲经典剧目。虽然在鼎盛时期,木偶昆曲团仅仅有二十多名演员,却使木偶昆曲自成一脉,将其推广至了如此大的地理范围。
新中国成立之后,“姚记”木偶昆曲班更名为“吴江县洪福木偶昆曲团”,当时的情况已经不容乐观。所幸的是,此时昆曲剧目《十五贯》的演出迅速轰动全国,激起了昆曲大复兴的浪潮。真所谓久旱恰逢及时雨,昆曲受到了国内极高的关注和重视。当然,木偶昆曲因此也得到了一定发展。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60年代,剧团中大批演員开始反乡务农,演出开始力不从心,面对如此困难,洪福木偶昆曲团不得不宣告解散。随着一些重要的木偶昆曲艺人纷纷离世,以及“只传男丁,不传外姓”的陈规,导致木偶昆曲后继乏人。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包括服装、道具、木偶头面在内的十多箱剧团演出用具以及一箱昆剧抄本,几经转手后不知所踪,最后表演艺人也仅剩姚五宝一人。曾经在中国昆曲发展史上几度轰动、极为辉煌的木偶昆曲再一次变得悄无声息,濒临绝迹。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只剩下年事已高的姚五宝老人能够扮演《长生殿》里的高力士、《西厢记》里的法聪和《白蛇传》里的小和尚等经典角色。
二、木偶昆曲的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保护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愈加受到重视,木偶昆曲的发展迎来了契机。2002年,洪福木偶昆曲团在吴江七都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恢复与重建。 2003年,吴江市政府下达决定,由政府筹集资金,与已具有十多年昆曲教学经验的苏州市艺术学校达成合作,打破“木偶昆曲表演技艺只传姚氏家族内的男丁”的传承枷锁,联手培养新世纪木偶昆曲事业的接班人。2004年,通过举行文化及专业考试、面试等层层选拔,孙青、孙箐、施锦芳、许国庆、施晓明五名七都籍学生脱颖而出,正式进入该艺术学校学习,从而使木偶昆曲的生机再现。之后,在苏州举办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姚五宝老人举行了正式的收徒仪式,为木偶昆曲再续香火。这五名学生受到政府的专门委托,将在苏州市艺术学校昆曲班接受五年一贯制高职(大专)教学,深入学习昆曲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待掌握到一定昆曲基本功后,再由姚五宝老人传授木偶昆曲的相关技艺。2005年,木偶昆曲被列为首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 年,姚老本人也被选为昆曲木偶的苏州市级传承人。
经过长达5年的努力,他们学到了精湛的技艺,但由于木偶昆曲诸多原因,最后留下来继续表演木偶昆曲的只剩下孙箐、施锦芳、施晓明三个人。现今进行木偶昆曲传承的仅剩下施晓明、孙菁两人,情况十分危急。虽然七都中心小学开设了初级和中级两个昆曲兴趣班,综合实际情况与自身发展等诸多因素,最后投身木偶昆曲表演这一事业的学生可能寥寥无几,大多学生都选择了升学。
另外,在洪福木偶昆曲剧团,正在融入现代元素进行编排创新剧目,使木偶昆曲更贴近现代观众。政府也积极为木偶昆曲提供表演舞台,在一些大型活动中进行表演,甚至出国访问代表苏州甚至中国进行文化交流,这些都是为木偶昆曲的传承和弘扬工作作出的努力。但由于一些传统曲目场景庞大、角色众多,仅靠寥寥无几的传承人是很难发展的,同时剧团也缺少专业道具制作支持,以及导演、编剧等专业人才,故木偶昆曲的发展仍然身处窘境。
三、木偶昆曲的发展构想
为维护传统文化,就必然要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使之顺应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对比昆曲、评弹等文化样式,木偶昆曲也必须要开辟出全新的发展模式。
第一,扩大受众群体,获得青少年的审美认同。青少年无疑是文化传承的最优群体,因此,在木偶昆曲发展的过程中,势必要关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要推动木偶昆曲走进课堂,培育学生的文化自觉。木偶昆曲因起源于吴江七都镇,因此传播过程中可以采用以点及面、逐步外延的的方式。在七都镇及吴江地区的中小学可开展相应的赏析课程,让学生了解木偶昆曲的基本文化样式,充分认识到该种文化作为本地区的文化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在木偶昆曲传播的过程中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增强学生们传播家乡文化的自觉性。
第二,运用新媒体,扩大文化辐射面。木偶昆曲当前面临着缺失传播人的一大难题,因此,如何吸引到更多的传承人并在传承人仅有两位的情况下,使该种文化得以广泛地传播和发扬成为传承人的重要任务。如今是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必须运用好互联网这个传播途径,才可使木偶昆曲得到更好的传播。传承人可拍摄主题宣传片,来帮助传统技艺的传播和发扬。此外,也可录制微课教学,在当前昆曲学习者中作为选修课程进行传播。
第三,实现与昆曲的文化联动,寻求共同发展。木偶昆曲的受众面有限,因此在当前的背景下,为使木偶昆曲更好地传播,势必要与其他文化进行联动发展。例如,在有昆曲演出的表演场次可加入木偶昆曲的表演,或者在大型昆曲表演前播放一些有关木偶昆曲的宣传视频、表演资料,使大家对昆曲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
木偶昆曲究竟能焕发出怎样的生机,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关注。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振兴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当前,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保护传统文化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应当推动木偶昆曲顺势发展,实现其文化内涵的充分彰显,让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当代重获新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