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指甲套研究

2018-05-14 10:51吴香君张玉花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3期
关键词:纹饰工艺

吴香君 张玉花

【摘要】中国传统指甲套也称为“护指”,是保护指甲的指尖饰品。人们普遍对清朝的指甲套印象深刻,事实上指甲套很早就产生了。指甲套历经了早期的发展、清朝的鼎盛,又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而衰落。指甲套的纹样、工艺、样式都独具特色,它将功能与美学完美整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被传承和发展下去,最好是以现代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发展下去。本文将从产生原因、历史渊源、纹样与工艺特色、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几个方面来讲述。

【关键词】指甲套;蓄甲;纹饰;工艺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指甲套产生原因

指甲套总是与蓄甲習俗相伴相生,指甲套的产生原因要先从蓄甲开始谈起。前有学者对古人蓄甲的习俗进行了追因,根本的原因就是父母之遗、体不敢伤的传统意识,因《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伤害”自己、顺应自然规律并保护自己丝毫不损,是尊重身体、免得父母担忧的表现,也是孝顺的开端。第二个原因是古人对手的审美。一段时期内,人在手上对美好的理解和无意识下形成的固有观念就是对手的审美,自古《诗经·卫风·硕人》《论语注疏·八佾》有古语如是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柔荑为刚刚发芽的茅草,形容美女的手应像柔荑一样白嫩柔软。前有古语“春葱玉指如兰花,三寸金莲似元宝”将女人手指比喻为“青葱”,唐代诗人韩偓的《咏手》“腕白肤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斜”将手指形容为笋尖。有学者直接概括为白、尖、长。蓄甲可使手指视觉上更修长,是使手指更“美”的一种手段,蓄甲需要一定的精力,小心备至,远离粗活,稍有不慎就会折损指甲。只有无需劳作的人才能满足蓄甲要求,无需劳作属于上层,遂蓄甲成为了该阶级的代表,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但在生活中纵使千万小心也常会劈掉指甲,遂产生了护甲,也就是指甲套,并且指甲套亦能从白、尖、长三个角度去美化指甲。

二、指甲套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指甲套最早追溯到秦始皇陵墓中发现的鹿角义甲、羊皮义甲。

内蒙古准格尔旗战国墓、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陕西西安玉祥门外隋墓盘都出土过单片式的金色护指,该指甲套是由一金属片弯曲制作而成,从其根部盘旋而生,该类型的指甲套的好处在于,通过调整指套的粗度和长度皆可以适应不同的佩戴者或者是佩戴者的不同指型,方便通气且轻巧。

指甲套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北宋重要作家秦观在《玉楼春》中写道:“咬损纤纤银指甲。柔肠断尽少人知,闲看花帘双蝶狎”,描述女人思夫心切,从银指甲即可看出该女人有一定的地位,令别人生羡,而内心苦楚谁又可知?只好假装清闲地看花帘。

元代诗人萨都剌在《赠弹筝者》中写道:“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乐师挥舞着银色义甲指甲套弹奏古筝,因银指套比指甲与琴弦的摩擦声更加犀利,增强了视听效果,遂发出了犹如敲击冰面一样的阵阵琴声,并如五十根弦在同时弹奏一样。

清代,指甲套比起之前时期造型更加统一,并且尺寸普遍较长。该时期的指甲套一般为弓形,与手指的自然形态进行配合,指甲套与手指接触面达到手指第二指节,由底部松快,向上才愈加收紧,使佩戴过程比较舒适。在清初的《御制增订清文鉴》中,几乎不见该文鉴中有指甲套的相关描述,可以推测在清初指甲套并不是宫廷必备装饰饰品。据记载,孝全成皇后是清朝宫廷女性中最开始佩戴指甲套的,宫廷的男性中是允礼王爷喜爱佩戴指甲套。对指甲套近乎痴狂的是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据清代驻法公使裕庚之女德龄在《清宫禁二年记》中记载到:“慈禧太后的右手上佩戴着金护指。左手的两指,戴以玉护指,二者都为三寸”。她对指甲套的热爱更是掀起了一股潮流,同期指甲套在宫廷内外都开始流行起来了。据载,清代的博王府福晋单人葬墓在1985年被文物保护相关人员做了梳理,出土的遗物大都是墓主的梳妆用具,如粉盒,银凤冠头饰等,还有就是银制指甲套。

明清之后一直到民国初年,指甲套从皇室到民间广泛应用演变成为只有一些传统守旧人家还在持续使用。

三、中国传统指甲套的纹饰

传统的指甲套在早期并没有过多的纹饰,原因有二,其一,受工艺的限制,早期的指甲套较为短小,对工艺有一定的挑战,而清朝指甲套大都是长度五公分至十几公分。其二,受审美的差异,审美又分为时期审美的限制与男女性别审美的差异。不同的时期,人们对美的归纳亦不同,例如清朝的装饰感就多于很多朝代,体现在指甲套上也是如此。指甲套早期,男女指甲套使用者相当,而男性比女性的审美趋于简约,随着后期指甲套女性佩戴者人数大增,指甲套的纹饰、造型、工艺也愈加复杂。

指甲套纹饰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植物类

植物类花纹在指甲套上是比较常见的纹饰,经常有梅、兰、竹、菊四君子花纹和牡丹纹、莲花纹、月季纹、卷叶纹、荷花纹等。众所周知,梅、兰、竹、菊象征着傲、幽、坚、淡气节,清代的银烧蓝梅花纹指甲套,8.8厘米的大小上就有5朵梅花。

(二)动物类

指甲套上常使用的有蝙蝠纹、青蛙纹、蝴蝶纹、鸟类纹样,清代有长7cm的錾金蝙蝠纹指甲套,其上数只指甲套浮于套身,与“福”谐音,蝙蝠飞降又寓意为“进福”“福到来”等美好寓意,所以指甲套对蝙蝠纹甚是偏爱。

(三)符号、文字类

符号类与汉字类的纹样更能直接表达人们的美好期待,古代匠人们经常将古钱纹、团寿纹、“寿”“福”等纹样字样直接运用在指甲套上,表达寿命长久、福气多来的美好祝福。

(四)综合型

以上几种类型的纹样复合使用的情况较多,以寄托更多的祝福,清代就有双蝠捧寿金质指甲套一对,两只蝙蝠上方有寿字,指甲套通体用钱纹编制而成,有大寿双福财源滚滚之意。前文提到的錾花卉纹金指甲套指甲套前面为花卉,背面也有方孔圆钱纹做通气之用。

指甲套纹样有两大特点,第一,指甲套受自身形态影响,底部纹样造型较大,且从底部到顶端顺势而上纹样愈加窄小。第二,手有内外之分,所以指甲套有正反之分,纹样就有正反之别,一般指甲套纹样装饰集中于前面,背部一般不封塞,并雕有钱纹或花纹的孔,通气简洁。

四、中国传统指甲套的工艺

中国传统指甲套的材料多以金银等金属材质为主,并加以珍珠、宝石镶嵌辅饰,金银材质延展性好,易操作成型。指甲套体现了工匠在金银制作方面的智慧,如花丝工艺的掐、填、攒、焊、编制、堆垒,如烧蓝工艺里一次又一次和化学药品的浸煮洗涤,如点翠工艺里与鲜活生命的羽毛的完美結合,又如錾刻工艺的刀功精湛。当然,其中点翠工艺因使用翠鸟羽毛,其制作过程有些残忍,不利于对动物的保护,遂此项工艺也消失殆尽,烧蓝工艺是对该工艺的优秀替补。时隔多年,古代匠人的指甲套制作工艺仍然被现代人所称赞。

五、中国传统指甲套的现状

指甲套的现状首先还应从蓄甲谈起。近代以来,时代飞速改变,蓄甲这样的精致活儿已经适应不了快节奏的生活,所以蓄甲这件事情就慢慢被社会摒弃,现代只有少数蓄甲爱好者还在坚持蓄甲。随着蓄甲现象的减少,保护指甲就不再是刚需,指甲套慢慢也就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现如今有部分爱好者喜爱收藏指甲套。

六、中国传统指甲套的三种发展方向

(一)看指甲套,是指甲套

古时的指甲套较长,根据现代人的蓄甲习惯,可适当调整指甲套形制尺寸,适应现代的佩戴习惯,将指甲套从形色、款式、工艺、纹样等几个方面进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精美的指甲套既有“美甲”的功效,又比美甲的甲盖、甲油在取摘上更加方便去除,且没有美甲的漆料、涂料等化学产品伤害指甲,更加安全卫生,可反复利用,环保性强。现如今,淘宝网一些商铺已经在售卖指甲套饰品,样式现代、可爱。

(二)看指甲套,非指甲套

此类“指甲套”产品的发展将古老的传统元素保留得最好,大多数产品仍保有复杂纹样,一眼看去是指甲套无疑,拿起仔细端详,发现并非指甲套,实有其他功能。早在20世纪40年代的鎏金掐丝烧蓝镶嵌珊瑚松石胸针就是由指甲套改制而来。当然,改造过程中不排除部分指甲套改制完依然保留指甲套功能。

(三)魂似指甲套,功能多样

不少人将指甲套粗糙归为封建历史上留下来的糟粕,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它从功能上和美学上实现了统一,如果能结合现代的审美标准,去繁从简,取其精美之处应用到完全不同的产品上,猛一看该产品与指甲套、护指产品无丝毫的联系,但仔细揣摩,其中有一些指甲套或纹样或工艺或形态的影子。这种借鉴传统文化的思路也是对指甲套的延伸和再利用。

形制各异的指甲套是历史的缩影,呈现了先人的情感和对美的感悟,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百态风俗。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如何具体地通过指甲套将旧有材料与新兴材料相结合,传统工艺与新型工艺相结合,复古图样与现代图形相结合,使得传统底蕴传承下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莫艳,何灿灿.清代女性首饰指甲套考证[J].艺术教育,2016.

[2]董倩倩.流淌于指尖的绚丽——清宫旧藏指甲套的前世今生[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

作者简介:吴香君(1993-),女,汉族,吉林人,北京化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张玉花,北京化工大学设计系教授,本文指导老师。

猜你喜欢
纹饰工艺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这些“文物”是认真的吗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穿在身上的火箭工艺
浅谈元青花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