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 贾海洋
[摘 要] 在深化校地合作、释放人才红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针对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社会化不足等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暑假为期一个月的乡镇挂职锻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沟通学生的校内学习与社会学习,进一步将地方资源优势与高校人才、科技优势相结合,促进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进步。
[关 键 词] 校地合作;高职院校;乡镇挂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0-0089-01
高校具有三大职能,即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校地合作是高校反馈社会的一种必然选择。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市属职业院校,承载着输送人才、服务地方的重要责任。如何将学生培养为能吃苦、肯担当、有技能、可上可下的实用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校地合作的缘起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服务社会、反馈社会的初心,与多家企业、政府等单位达成校企、校地合作意向,致力于加强优势互补。在校团委的带领下,学校开创了大学生乡镇挂职锻炼的新模式,摒弃了暑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短平快”的弊端,真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校内学习与社会学习。
二、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校地合作的实施过程
自2011年暑假始,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一批优秀大学生到巢湖市街道、社区、政府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期挂职锻炼。2016年,学校与巢湖市苏湾镇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旨在探究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新机制,建立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将地方资源优势与高校人才、科技优势相结合。从前期筹备到实践活动的开展直至最后的成果分享都经过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和准备。
(一)运筹帷幄,全面策划
校团委首先在全校公开招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一批具有较强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精神的骨干力量。并对学生及带队教师进行培训,主要为乡情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设、办公软件操作等课程。全面的策划和精细、明确的分工,以确保无遗漏、无错失,保证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启动对接,深化合作
校团委积极与乡镇对接,基于具体需求不断调整活动方案,并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以制度、框架规范确保后续合作的顺利进行,切实做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融入地方、回报地方。此外,学校先行组织“三下乡”文艺汇演以及敬老院义诊活动,为后期挂职锻炼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创新模式,有序开展
20余名学生骨干及带队教师被分配到苏湾镇、柘皋镇不同岗位,范围涵盖党政办、组织办、建设办、民政办、社区等职能部门。每天早七点在政府门前集合,分送至各个行政村工作,下午五点半接回镇上住宿。周末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团日活动,通过包饺子、帮扶敬老院老人、参观革命烈士故居、打扫政府办公楼等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寓教于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
三、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校地合作的成效
(一)有助于学生砥砺品格,提升能力
面对持续的夏季高温和简陋的居住条件,面对其他同学暑假在家安逸享乐,学生并没有中途退缩。在乡镇,他们的角色不再是学生,而是半个社会人,通过整理档案、录入数据、撰写材料、外出勘察、义务劳动、法制宣讲等工作,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水平。
(二)有助于开创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新机制
此次实践是在学校与苏湾镇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背景下开展的,为建立校地长效合作开创了先河,且参与者皆为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实现了“培养一批人,带动一批人”的育人目标,创新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新机制。
(三)有助于增强志愿服务的深入性和实效性
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形式,依托校地合作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资金支持,区别于“短平快”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长期跟踪和服务志愿项目,增强活动的针对性、深入性和实效性。
四、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校地合作的思考
虽然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校地双方创造了共赢局面,但在探索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新机制的道路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的地方。
(一)目标导向,精准发力
地方高校承载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应该基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进行订单式服务。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要深化与政府的合作对接,制订明确、详实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踐计划,做到技能培训与岗位需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培养真正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
(二)评价反馈,注重实效
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个评价尺度,一是校园内部的评价尺度,二是社会的评价尺度。需将二者相结合,才能获取全面、准确的评价与反馈,及时做出修正与完善。应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通过创新型育人机制,注重实践环节教育,加强校地无缝对接,建立科学多样的、应用型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深化与地方的“订单培养”合作。
地方应用型高职院校应通过走校地合作之路,积极探索、改革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目标、新机制、新途径,进一步创新实践育人新机制,通过目标明确、安排合理、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真正做到有益学生、有益学校、有益社会。
参考文献:
[1]周炳振,陆未谷,徐玥.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S1):102-104.
[2]何根海,刘国庆.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