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桂阳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分工表现越来越明显。学校作为一个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教育上一直都在不断地进步。主要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了分级制改革实施的具体途径,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关 键 词] 机电一体化;分级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0-0061-01
社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一些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还没有来得及转变和调整的时候,社会的人才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此一来,非常容易造成毕业生失业。机电一体化将机械制造和电子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术更加全面,更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的分级标准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的分级制度由具体的分级标准组成,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工作才能顺利有效。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性质可以知道,这样一个专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常见的有电子机械行业以及信息传感行业等。正是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广泛应用价值使其形成分级标准变得非常重要。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都具有严谨性,不容许错误的出现。一般而言,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可以是机电的生产、操作、维护、销售以及管理等。所建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的分级标准具体的基础便是这些内容,标准也会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应用层次、重点以及实际需求不断地作出调整和变化,目的是迎合市场的需要。
因此,在具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中,其标准均是与相应的就业岗位以及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划分的。即可以形成的标准为层次标准,而层次标准可以分为机电设备的组装生产、操作、机电产品的生产以及对应的具体服务等。层次标准建立之后才可以顺利开展人才能力的划分。值得注意的是,划分人才能力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当这些标准建立完成之后,才可以进行分级别的设置。其具体的内容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名称、具体的人才培养数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安排、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目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的分级制度的形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训练成绩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的分级制改革实施途径
(一)形成科学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建立在具体的分级标准基础之上,因此落实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的分级制度改革需要从这一方面入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分级标准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帮助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实验模式,用于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同时也形成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教学、训练以及最后的评定都需要遵循已经建立起来的标准。学生的分层标准以及学生能力情况是教师确定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课程最基础的内容。它可以决定课程的形式,即是有序化还是渐进化,还是同时兼顾有序化和渐进化。比如,就学生的分层标准而言,教师在课程中应当体现的是职业基础、能力以及拓展等内容。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知识应用能力,基础课程中还应当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内容,并且要结合具体的实习岗位和毕业设计。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建立科学化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机电一体化分级制人才评定方式
落实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的分级制改革措施,最重要的目的是突破人才的局限性,所以,需要建立科学的机电一体化分级制人才评定方式。学生在学校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最终进入社会成为机电行业的一员。这一过程需要学校的分级制人才评定方式辅助完成,评定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才可以提高学生在企业、社会中的评价。即要达到学校评价、社会评价以及企业评价三种评价合一的地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建立三合一的评价机制能够突破传统的人才评定方式,改变了以学生成绩确定人才的模式。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和社会的评价应当在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比例,目的是客观化人才评定结果。学校还可以确定部分的学生作為样本,针对这部分的学生采取分类调查的方式获得这部分学生在社会和企业中的具体评价,并积极反映到分级制度中。实践表明,这种评价机制形成的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有利于人才很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发生的各种变化,能够大大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当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正式成为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之后,他们面对市场的种种变化时态度是积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
三、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分级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分级制改革之后尽可能地达到分级化和标准化学生和资源,不断地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及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艳霞,何玉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考试周刊,2013(29):170-171.
[2]郝锦龙.煤炭企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0):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