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 彭丽花
[摘 要] 高职课程评价存在评价理念落后、方式单一、内容不合理、主体错位等多方面问题,阻碍了课程目标的达成。以环保类课程《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学生发展性评价、课程设计发展性评价和教师发展性评价的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实施策略过程、评价结果运用等,实践效果明显,对构建完整且相对独立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 键 词] 发展性评价;环保类课程;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0-0059-01
一、前言
当前,高职环保教育从规模扩张过渡到内涵建设,课程评价却未得到有效的重视,关注考核结果和学生成绩,轻视过程评价与反思改进,背离了高职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1]。《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指出,高职院校应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在课程等五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
二、当前课程评价模式的问题
(一)评价理念落后、评价方式单一
当前环保类课程考核主要依靠期末考试的定量分数进行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在90分以上,评定为优秀,80~90之间为良好,60~70之间为中等,60以上为及格。期末闭卷考试仍然是最重要、最普遍的评价方式,但其对能力的养成、素质的提高却无法进行有效评价,容易让学生忽视平时的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背离了职业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二)评价主体错位、评价内容不合理
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但课程评价考核仍然侧重检查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考评学生实践技能,更无法评价学生的责任意识、逻辑能力、创新思维、合作意愿等职业素养[2]。评价主体单一,教师作为课程评价的全部主体,学生作为唯一评价客体,被动接受检查、评判,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
三、发展性评价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制定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实施办法
本课题制定《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课程发展性评价实施办法》,摒弃以任课教师单方面评价、期末笔试成绩为最大权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将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从70%降为40%,平时成绩从30%提升至60%。将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引入课程评价体系,将教师表现、学生知识掌握度、学生技能掌握度、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作为课程的主要评价对象,形成常态化、过程化和开放化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成长、课程建设、学生发展的多元发展。
(二)以学生成长为目标,实施发展性评价
为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本课题围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职业素养等多元目标,实施过程性、多主体参与的发展性评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发布学习任务,最后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展示并提交最终作品。
(三)以教师成长和课程建设为目标,实施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模式不仅将学生作为评价客体,更关键是将学生、督导、行业兼职教师等作为主体引入评价体系,不仅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职业素养等进行多元评价,还参与对教师和课程单元设计的评价,帮助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能力,改善课程设计,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四)评价结果的运用
发展性评价的落脚点不在于“评价”,而在于“发展”。对学生、教师、课程的评价,应该不断促进相关客体进行反思,直面问题、吸取经验、不断改善和成长。在《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每个模块的教学完成后,都会及时组织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提炼有益的思想、做法和观点,在下一模块的学习中,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师增强教学能力、完善课程设计水平。
四、总结
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任课教师获得省级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三等奖,研究课题被立项为2015年广东省高职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水污染治理設施运营管理课程》被立项为2017年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性评价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同学科课程的发展性评价标准研究成果较少,推广价值不大,指标体系比较模糊,指标权重随意性较大[4]。
参考文献:
[1]祝会兵,戴文琰.发展性学习评价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中的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5(2):117-119.
[2]Alan J Cann. Approaches to the Evalu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materials[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1999,36(1).
[3]Gabriel Jacobs. Evaluating Courseware:Some Critical Quest-ions,Innovations[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1998,32(1).
[4]陈刚,张建伟,李海霞.高校网络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价标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