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
[摘 要]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个行业学科领域的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对中高职教育而言,引入“互联网+教育”理念将会进一步推动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发展,也必将会为教师协同发展和教学素养提升等提供新思路。当前中高职院校教师协同发展现状还不够乐观,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在分析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影响要素的基础上,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从协同学习、协同教研、协同教学三个方面构建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策略,希望能够为中高职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明确新方向。
[关 键 词] “互联网+”;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9-0012-02
一、分析中高职院校教师协同发展现状及影响要素
(一)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现状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文献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出现了很多有关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学术理论和观点,但是几乎没有从教师视角去分析协同发展理论、协同发展机制及协同发展策略,更加没有探索出有效的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模式,这也导致中高职院校和教师几乎很少关注协同发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引,只是有关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的代表性、权威性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特别匮乏。
其次,基于多年的中高职英语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师发展情况的不断观察和走访调研,发现中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教师对协同发展概念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有的教师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协同发展理论,有关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的学术活动、教学合作等更是微乎其微。可以说协同发展在中高职教师学习、教研、教学方面的应用是非常不理想的,也就谈不上去探索协同策略了。
(二)影响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效果的因素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当前中高职院校教师协同发展效果非常不好,不仅在理论层面缺乏协同发展的成果指引,而且在实践层面欠缺协同发展的有效探索,致使协同发展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和全面实施。究其本质,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其一,协同发展理论本身不够明确,对协同发展基础理论的分析和机制策略的探索太少,甚至没有对协同发展模式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导致协同发展难以被更大范围内的中高职教师、专家学者所了解和接受。
其二,协同发展机制本身不够健全,当前针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研究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并没有从教师视角构建系统化的协同发展机制,导致中高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合作,难以保障协同发展的实现。
其三,协同发展策略本身不够完善,由于协同发展相关理论、实践匮乏,很少有专家、学者、教师去具体论证协同发展策略。同时对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重视程度不足,也制约了协同发展策略的实践应用。
二、明确“互联网+”背景下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理论
“互联网+”环境为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加成熟的网络技术支撑,以协同理论、成人学习理论以及群体动力理论为基础,构建以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为根本目标的互动协同学习、协同教学经验分享以及协同教研发展模式。
(一)协同理论
最初协同理论主要分析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事物系统内部通过自我作用形成的有序化状态。协同发展与协作学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协同发展要求内部各因素之间具有更加深层次的互动,包括合作构建、信息汇聚、信息分享、集体思维等。“互联网+”环境拓展了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的效果,中高职教师通过协同目标实现教学实践、教学经验的分享,促进中高职教师团体性的知识增量发展,主要展开形式包括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协同教研。中高职教师形成较为稳定的发展团体,通过一定策略构建较为稳定的内部协调发展机制,为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形成稳定的状态提供条件。
(二)成人学习理论
中高职教师职业特色决定了教师就职之后的学习模式趋于非系统化、非正式化的学习,教师更多地从个人教学实践、社会化学习中获得专业能力成长,因此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也属于成人学习的范畴。成人学习主要通过偶发性、非正式的学习进行,尽管不需要过于严谨的学习组织体系,但仍需要较为稳定的组织互动、评价手段、监督方式等,最优的是在较为社会化组织中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形成的共同体主要以教研设计、教学设计为基础,促进教师所获得的教学经验能产生具体的教学效果。
(三)群体动力理论
从社会学基础理论来看群体行为和群体之中的个人行为具有合作性,这种相互合作的关系推动着群体与个体发展。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需要考虑具有相似教学对象的教师群体,其个体发展规律具有何种共性,此外,还需要从中高职教师间的合作关系考虑群体良性发展的情况。因此,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需要考虑协同发展共同体的教师群体行为、交互平台的教师间互动。
三、建立“互联网+”背景下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机制中的学习机制与互动机制作为共同体稳定运行的基本保证,通过行為较为稳定的运行机制促进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的有序发展,实现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均衡发展,促进中高职教师获得集体性的专业发展。
(一)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学习机制
基于成人学习理论,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中的协同学习具有成人学习的特点,中高职教师开展协同发展更为促进自身技能、知识、能力的发展,以教学经验为基础拓展教师个人在教学设计、教学感知、教学表达、教学行为等方面的体验,从经验分享到能力获得的过程,协同发展过程亦符合体验式学习的要求。根据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中高职协同发展共同体之中主要包括自主学习与协作教研两个过程。自主学习过程中以“互联网+”技术提供的网络共享课程,根据具体经验分享、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效果反馈与行动反思过程,将共享式网络教学方式逐步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并且通过具体教学反馈分析教学效果,再将获得的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在协同发展共同体中进行沟通与共享;协作教研过程是在教师进行一个过程的自主学习后,通过中高职教师协同教研活动分析教学方法应用的体验与看法,从而促进中职、高职教师之间的教研互动,促进体验式学习经验的再实验,从而在不断检验与创新之中促进教学方法优化。
(二)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互动机制
“互联网+”背景下,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过程中教师之间是合作学习的关系,协同发展机制之中包括组织者、普通成员、骨干人员等几种类型。首先,组织者与骨干人员的互动形成了具体的发展实践任务;其次,通过组织者开发的网络共享课程、互动平台产生的教师互动产生经验性成果;最后,普通成员之间在各自学习、教学实践中记录共享的具体经验。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中存在着多方的互动,组织者、骨干人员、普通成员协同学习、协同教研、协同教学共同推进了发展共同体的稳定发展,促进了中高职协同发展共同体全体成员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当然协同发展共同体需要根据组织者、骨干人员、普通成员之间的目标调整、资源共享、冲突协同,从而形成互利共赢、信任依存的关系。
四、创新“互联网+”时代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中高职教师协同学习策略
一方面,中高职教师可以结合对自身专业能力、教学水平的客观分析,针对性地选择进修学习方式,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比如,可以通过网校学习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方便更好地协同开展中高职教学活动;可以通过网络教育教学培训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以便增强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中高职教师还可以通过互相协同学习的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查漏补缺,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共同掌握中高职衔接教育发展理念,在网络上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高职人才。
(二)“互联网+”时代中高职教师协同教研策略
首先,中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规划设计有关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的项目课题,针对“互联网+”时代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的基础理论、发展机制、发展策略等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研究,通过协同教研的方式共同探讨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问题,丰富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的理论实践成果。
其次,中高职院校自主开展有关协同发展的教研活动,比如,组织协同发展有关的学术研究专题讲座,通过网络分享项目课题研究成果,增加中高职院校的教研交流活动次数,推动中高职院校的协同教研合作,无缝衔接制定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监督评价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教研活动质量。
(三)“互联网+”时代中高职教师协同教学策略
首先,中高职院校构建网络协同教学平台,上传中高职学科教学资料,帮助中高职对应学科教师提升协同教学质量,协助中高职教师了解学科专业教学进度,避免专业教学内容出现衔接不顺的问题,同时也让学有余力的中职学生可以自学高职专业课程。
其次,中高职教师横向和纵向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比如通过中职、高职院校教师的横向教学对比,可以提升对应阶段的专业教学质量;通过中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教学比较,可以推动中职学生专业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理念向高职学习过渡,杜绝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时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
最后,中高职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学习和教学观察等方式,分析中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方便中高职各个学科专业的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便有序地提升学生在中高职阶段的专业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不仅从学术层面明确指出了“互联网+”时代推动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的基础理论,分析了协同发展机制的内涵,而且從实践层面围绕“互联网+”教育理念创新从协同学习、协同教研、协同教学三个方面构建了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的具体策略,为更多中高职教师关注协同发展、重视衔接教育等提供了科学指引。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关系到中高职教育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培养人才水平的高低,甚至关系到创新创业实践的成果。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中高职教师协同发展模式必将会为职业教育提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周红莉,谭辉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长三角地区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2):95-96.
[2]吴雄熊.社会学视野中高职教师专业化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5(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