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建奎
[摘 要] 由于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资源都比较有限,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条件往往无法满足。另外,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掌握程度和出现的操作问题,教师也不能及时全面地发现,而网络交互平台的搭建以及微视频的录制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
[关 键 词] 机械基础;交互平台;微视频;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0-0048-02
一、背景意义
作为中职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机械基础的课程知识涉及面较广,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也较为紧密,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机械原理、使用维护和修理等方面的能力。而随着职业教育发展中“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近年来,新课改不断推进,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都在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促使自身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中职机械基础教学课堂中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上,有明显改善,但从“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层面来看,就显得有些单薄,在职业发展的前提下,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重在标准与规范,学生“学”的是老师“教”的示范,然后自主探究,规范操作,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由于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资源都比较有限,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条件往往无法满足。另外,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掌握程度和出现的操作问题,教师也不能及时全面地发现,而网络交互平台的搭建以及微视频的录制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
二、过程实施
教学设计从课前自学、课中教学、课后固学三个阶段来展开。课前自学阶段:教师根据课题目标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以生产案例的影像视频讲解,直观上引导学生完成对“链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登录网络平台下载微视频及相关学习资料,自行学习后,进行“在线考试”,教师通过系统的自动评分和“分析进度条”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问题所在,为课中的教学提供参考。
课中教学阶段:情景导入,让学生将两辆脱链自行车推进课堂,引导学生探究故障原因及解决办法,最终以“链条过长,拆装多余链条”作为本次学习任务。
本次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将课堂學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两种学习模式供自主选择:Follow是学生参照老师平台下发的微视频示范教学或者实操示例的指导书完成规范操作;DIY是学生自主探究,自行研究拆装的方法,并参照考核标准核查方法的可行性,遇到问题再参照另一种学习模式,开展自主探究的三个认知活动。
学习任务活动一:拆链节,识零件结构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各自链节的拆卸后,将拆卸的零件贴上文字标签,记录员则将贴示结果用手机拍照后,连同组内每位学员的拆卸活动视频上传到班级群中,并由学生来做小老师,完成活动互评检测工作。由于不同组的链条结构不一样,针对“套筒”结构有无的问题,开展讨论和交流学习。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探究的认知成效,通过网络平台下发活动一的答题测试,根据平台的动态分析条及系统的评分,对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引导性答疑。
学习任务活动二:装链节,体会装配关系
学生完成链节的装配及活动视频上传后,针对学生装配过程中的强制装配变形及漏装的问题进行操作规范性的教育。
在实操活动后的理论学习测试中,结合实物的装配特点及装配知识,引导他们完成对装配关系的直观理解和认知。
学习任务活动三:装链条,选接口零件
在多余链节拆装完成后,学生要将链条安装在自行车上进行再检测,需选择接口零件。因此,先组织学生观看链条的装配和接口形式的内容,然后发给小组其中一种接口零件—“弹簧卡片”(链节数为偶数),学生通过数自己手中的链条节数,再完成相应装配,任务达成。该实操活动结束后,学生进行相应的理论测试与教师答疑。
通过微视频示范教学下的三个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动手实践去完成掌握“滚子链”的规范拆装,在实操后进行相应活动的网络理论知识自测,这样,学生可以及时督查自己对滚子链结构的学习成效,习得技能,认识零件,发现问题,总结特点,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与生活以及就业息息相关,课堂的“学”最终落实在生产的“用”,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教育,课堂中引用“滚子链”在其他场合的生产应用案例,比如电梯、叉车、收割机(图示)等,通过案例分析,结合自行车“脱链”这种生活常见的失效形式,向学生讲解“滚子链”在其他应用场合中的几种失效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对不同场合中出现的失效形式的预防及解决办法,让学生真正建立以所学可以解决生活、就业、工作所需的意识。
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度,通过Flash转盘游戏,学生随机抽取关键词进行内容小结,比如,学生拿到关键词是“装配关系”,则根据这个关键词来说自己在这节课中遇到了哪些关于装配的问题,如何解决的,学到了哪些知识,以“词”来总结,汇成整节课的知识架构。
学习的成效在于落实,也在于评价,借助网络平台的评价系统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表彰,老师给学生一个合适的鼓励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课后固学阶段:针对学生课前、课中学习情况展开辅助和反馈评价。这一阶段,学生登录爱班网的网络平台,进行多排链相关内容的学习,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考试”,进一步学习巩固链传动的理论知识,教师通过学生达标训练反馈,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问题所在,根据情况可以进一步辅学。
三、总结评价
(一)网络交互平台涵盖整个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借助爱班网的网络交互平台,科学构建O2O,线上和线下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基于平台完成学习任务。
课前自学,师生在平台进行“资源包(微视频、链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的文档资料)+自行学习+在线考试”的学习阶段,通过这种学习模式让学生完成他们专业认知范围内易懂的课题内容,建立“链传动”的基本认识,由浅入深,建立学习专业知识的自信心。
课中自主探究,以通过平台,以“微视频+交互式练习+及时反馈”来验收学生对“滚子链”的认识成效性,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设计合理性的过程。
课后延伸,为了进一步巩固教学,借助平台,以“在线作业+线上考评+后续答疑”巩固教学成果,这样保证了学习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与记录作为期末总评的参考依据。
(二)微视频的设计与应用
为解决实践操作中的教学瓶颈,创建课堂中“教”与“学”的有效性和成效性,教学案例中应用了教师示范操作类微视频和学生实践成果类微视频。
结合职业发展的“三对接”要求,机械类专业学科的教育教学多侧重于机械制造加工与机械维修实操的践行,从《机械基础》的课程目标及学情出发,受当下教学环境及设备等因素的影响,示范类微视频的教学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示范,即为“教”的规范。教学与生产,生产细节在操作的规范,重点则看成品是否符合标准,因此,在“滚子链的拆装与认识”教学中,旨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导学生规范拆装,最后达到操作标准,这就要求微视频在制作上做到“小而精”。
小,微视频的数量要小。虽然微视频有其表达直观易懂、清晰可见的特点,但如果课程中采用过多的微视频,往往会引起学习者视觉疲乏,降低学生的关注度,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精,指微视频知识点的选取要精悍。以技能教学的微视频为例,链条拆装的微视频要控制在7分钟内,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佳黄金时段,以视频的直观教学,让学生学习“滚子链”的拆装技能,并在技能示范中有针对性地强调拆装的知识要领及注意事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完成对“滚子链”的认识和后续的认知。
实践成果类微视频,即“学”的过程。在学生的技能学习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岗位规范的意识渗入。在以往的技能教学中,更多的是以学生的作品展示为成绩依据,容易忽略他们操作过程中的规范问题,其他问题也无处可寻,这也是技能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实践成果类微视频不仅可以给老师提供教学依据,以便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也可以更好地督导学生自身的学习与进步。
(三)信息化手段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从信息化手段的特点出发,它能有效减少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有助于学生保持专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从《机械基础》之“滚子链的拆装与认识”教学案例的实际应用来说,微视频的直观化教学,将链传动这种机械传动装置中抽象复杂的概念变成了较直观的感性认识,不仅降低了复杂概念学习的难度,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平台的搭建也更好地促进了课堂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四)根據学习任务要求组成合作学习小单元
在实施具体教学之前,根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5~6人一组为合作学习小单元,这种组织形式类似于企业中项目经理人负责制的管理模式。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由教师担任项目总经理,各组的学生组长担任项目经理,1~2名学生担任链条拆卸,1名学生担任记录员,1名学生担任检测员,1名学生来做小老师,完成活动互评检测工作。这样的团队组合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思考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让学习走向深层次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就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可以讨论,从而让学习内容、学习任务更加合理、完美。学生在议论声中不断地改进方法,不断地学到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滚子链的拆装与认识》的教学实践,将交互平台和微视频应用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是一次有益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进新课改的不足之处,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基于交互平台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微笑课堂,必将赢得更多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娟妙.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网络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对话[J/OL].信息技术教育,2010.
[4]柳栋.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J/OL].惟存教育,2001.
[5]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6]邢程,周开淼,赵剑波,等.网络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