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月丽
【摘要】图形谱就是利用点线等图形或者各种符号、记号,将抽象的旋律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体现旋律走向、节奏长短、音的强弱、节奏音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标记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应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巧用、活用、善用、精用“图形谱”的教学辅助手段,从而达到解决教学难点与重点,有效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关键词】图形谱;培养;歌唱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它能使人感到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感体验。《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歌唱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歌唱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歌唱教学经常作为音乐教学中获得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最直接途径与手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音乐情感培养,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之欲,通过美妙的歌声表达学生内在的情感世界,唤起学生与歌曲情感的共鸣。
怎样才能在学生的歌声中感受到歌曲的情绪、内容,真正唤起他们主动的表达之欲,真正做到“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呢?在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及经验积累中,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体验笔者做了很多的尝试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的思考与反思,觉得在教学中应采用最适合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歌唱情感体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积累了、加深了、丰富了、强化了,歌唱情感表达也是就水到渠成的事
一、巧用图形谱中感知旋律走向,积累歌唱情感体验
歌曲的旋律是音乐作品的主题和灵魂,在歌唱教学中其核心及难点之一是识谱教学。在平时的音乐课中经常会看到有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音高,往往把音乐课变成识谱课。在一次观摩专家型教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老师轻松的将歌曲《土风舞》中的主干音提取,通过“点”的高低来确立每个音的音高位置,让学生很直观地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音高距离,在视觉中很好的理清了音与音之间的音差位置。这时老师通过手势、琴声引导并带领学生准确的唱准这些音,在唱准音后老师又将这些音在“点”与“点”之间通过线条连接起来,并引导学生直观的发现“点”到“线”的变化,于是老师带领学生边划线条边演唱。为了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及旋律形象,我们还看到了老师采用点、线的形式带学生学习歌曲旋律,如33 55 ︳5 4 4 ︳54 4 等,通过点与线的确立我们很直观的看出了旋律的走向、旋律形象——是活泼还是连贯流畅,从视觉中学生很快有效的进入了音乐的学习中,学习效果好。在点、线、面中带领学生感知旋律走向,积累情感体验,学生们在演唱中传递着音乐的情感。
又如:在一次公开课观摩上,老师问:“草原上动听的歌声吸引了从远山传来的一段音乐,让我们一起挥舞手中的绸带一起感受这段音乐有几个乐句?”只见老师带领学生在《嘹亮歌声》的伴奏音乐中随音乐边用手画圈,随着舒缓、嘹亮的音乐,一个乐句一个圈,小朋友们在老师投入感染下,也都不由自主地跟著划起了圈,乐句结束后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四个乐句。”老师通过划圈的感受方式已悄无声息的解决音乐专业知识,在动作的感受中传递着音乐的情绪形象,这种感受音乐的方式深深的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田,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以后的音乐学习中学生也就能根据这种方式来体验音乐,也会根据这样的特点来感受音乐,甚至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方式。巧用图形谱,在图形谱中用自己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和感受音乐的韵味。
二、活用图形谱中读出歌曲结构,加深歌唱情感体验
在歌曲的学习中,有时学生很难理解歌曲的结构或者乐段、乐句的划分,这时巧妙的运用点、线、面,就能很好的起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在一次公开课观摩上,师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噢,苏珊娜》,边唱歌曲边用点、线、面的结合在黑板上描绘了一幅歌曲结构图,老师动情的演唱中把歌曲所表达的那份珍惜友情、依依不舍的情感传递于点、线、面中,演唱完毕所描绘的音乐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根据线条、形状的不同,一下子就划分了两个乐段A段和B段,在点、线中描绘了音乐的情感画面,通过画面在歌声中还传递着音乐要素的信息变化,在形象、明了的图谱中学生也就能很快地根据点、线的变化从而明白自己应带着怎样的歌唱情绪,应使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自己对演唱声音、情绪的自我理解,在一次次的点、线、面中积累了歌曲的情感体验。在画面中学生发现音乐的创作规律,在画面的引领下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而且是发自内心地表达情感,不再是老师牵着走、被动的表现。
在教授歌曲《小螺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这首歌曲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笔者通过图形谱的形式在点、线、面中表现歌曲的旋律、节奏、音高及曲式段落特点,在图形谱的呈现中学生马上就能分出了歌曲的结构AB两段,而且还能对比的说出A段节奏密集短促B段节奏舒展流畅,马上就归纳出两段音乐的不同情绪对比,以及应如何使用怎样的声音及力度来表现,在直观的图形谱中学生找到了歌唱情感表现的途径与方法,在对比中实践、在实践中对比。活图谱中,在图谱中读出了歌曲结构,加深了歌唱情感体验。
三、善用图形谱中描绘歌曲画面,丰富歌唱情感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要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富有感情的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调动每个学生参与音乐表现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培养学生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上文提到的专家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的《土风舞》歌曲,这是一首捷克民歌,歌曲旋律流畅、节奏规整、歌词琅琅上口,表现了农民们在丰收之际欢庆丰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的情境、意境,老师提供几幅油画图片,让学生选择适合表现这首歌曲情景、意境及内容的图片,在对比的画面中学生一下子就选出了与歌曲内容风格相应的图片,并且都很感兴趣地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出老师通过油画的形式与音乐画面结合——创设情景,让学生学会将音乐与图片画面相结合,描绘了一幅捷克人民载歌载舞的画面美景。在情境的创设中让学生带着轻松与快乐心情学习音乐,在情景的创设中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并拓宽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视觉中增强了对歌曲的理解和对歌词的记忆,更好的表现了音乐情景;通过图片画面结合的方式,有效的辅助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情境、内容,很好的进行了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在图形谱中很好的带领学生体验了歌曲的情景及其意境表达,在画面中描绘了一幅美景,丰富了学生的歌唱情感体验,为歌曲的歌唱情感表达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歌曲《白桦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旋律的连与断、音的高与低,以及渐弱的歌曲特点,老师边唱边在黑板上进行简笔画,在点线面所构成的简笔画中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风景。在这幅风景画面中既有符合歌曲内容的大自然风景;又有在点、线、面的结合图画中所呈现的直观的乐句旋律起伏特点;又有能一眼就发现的乐句相同或相似的对比,在画面中还能很直观地看出歌曲中的渐弱表现。在这一幅画面中学生很自然、很清晰的就能通过歌声表达歌曲内容及意境。又如在歌曲《雁群飞》一课时,歌曲的旋律起伏较大,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在演唱上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表达歌曲,在有感情的范唱中我抓住每小节的主干音,根据音的高低确定了每个音的高低位置,在第二遍的演唱中我用线条将这几个音连接起来,学生很惊喜的叫出:“是一只大雁,是一只大雁。”在惊喜中我抓住了同学们的这股热情紧接着问:“能把大雁上的这几音唱一唱吗?”学生都很乐于参与,在学生演唱的歌声中能感受到歌声的情真意切。在點图形谱中描绘了歌曲大雁展翅飞的形象画面,在图形谱中老师带领学生体验了音的高低、掌握了音的时值变化,感受了音乐的形象;善用图形谱感受音乐要素的存在与变化;在图谱中描绘了歌曲的画面美景,在美景中丰富了学生的歌唱情感体验。
四、精用图形谱中解决歌曲难点,强化歌唱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然而在歌曲的演唱中经常会有学生对于歌曲中带有一字多音及附点地方不能很好、准确的唱出,因此在歌曲的表达上总因一字多音、装饰音及附点等,未能很好地表达作曲家的用意所在。如何在歌唱教学中解决这一难点呢?歌曲《采菱》是一首江南水乡的歌曲,江南歌曲婉转、委婉,作曲家在歌曲中大量的运用了一字多音及附点的创作手法将歌曲旋律表现的婉转动听,也正因为这些特点的加入更凸显江南水乡歌曲的韵味特点,但由于学生这方面的积累较浅,并不能很好的的表现一字多音,这时除了老师更多的范唱、图片集解说之外还不够,如何解决这一歌唱难点呢?于是化繁为简,手势辅助,笔者在黑板上通过线条的形式很形象的表现了歌曲一字多音的形象特点,随后又用手势提示,学生也很自然地拿出手跟着线条表现歌曲形象,然后再通过手势带动唱,在多次的演唱中学生也就找到这一演唱特点,很自然的感受了旋律的这种婉转、曲折特点,同时也就无形的解决了歌曲中的歌唱难点,也正因为通过多次的线条引导唱学生关注了对这类歌曲演唱的准确把握,就这样学生在体验、演唱中强化了歌唱的情感体验,从而唤起了学生的歌唱情感表达。
情感是歌唱教学永恒的主题,“以情带声,以声表情”是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永远追求的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化繁为简、循序渐进,认真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巧用图形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体验,真正的唤起学生的情感表达。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歌唱教学中把握好情感体验这一关,将情感体验贯穿于歌唱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在音乐中找到属于自己体验音乐的独特方式,在歌声中表达音乐情感!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