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

2018-05-14 08:59刘丹
北方音乐 2018年7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在青年一代中断层现象严重。中小学应合理利用各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使之进教材、课堂和校园,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音乐教育的载体。以此为契机,推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对传统音乐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耕——工业——信息文明的发展历程,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传统音乐原有传承模式被打破,导致其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迫在眉睫。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具有传授知识集中性、系统性和目的性的特征,逐渐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新途径。本论文力图就如何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中小学课堂,促进青少年德育与智育全面发展提出建言。

将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南充市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中的实质。

通过对多元文化形态的关注,加强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凸显学校教育对南充市乡土传统音乐的开发与利用。要探讨如何理性看待学校环境中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限性问题,注重缓解学校教育中非同质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本土传统音乐体裁引入中小学校园改善文化缺失给新生代学生造成的非延续性的文化断裂和疏远——既要顾及传统音乐与自然、人文环境前后相继的历史纽带,又要顾及新时代学生的发展企求,以求同存异的方式恢复传统音乐文化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创新能力,树立学生“文化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十四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版,第196页)。切忌只注重对弱势文化的“保护”,依靠外部压力来进行保护与传承,而忽视对中小学生这一审美受众群体的文化诉求。

在南充市中小学课堂中引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实施方式。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乡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南充的历史沿革、风俗文化和音乐体裁的来龙去脉,使他们产生深刻和难以忘怀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展开系统的乡土音乐文化教育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历史情怀。编写涵盖南充地区代表性乡土音乐文化的教材,将其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具有完整的教案、考核和专职教师队伍,有试卷、有记录、有考察评语。各中小学学校要求每名教师能够做到“五个一”——一个民族歌舞,一个民族体育项目,一套民族教育讲义,一个民族教育课题,一篇民族教育论文或调查报告;对于学生则是一首山民歌,一个民族舞蹈,一个民族体育项目,一个民族民间故事,一篇经典诵读。教务处依据不同学生年龄段身心发育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安排计划和乡土文化教材。

对南充市现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汇总和甄别,改编其中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不宜进入课堂的部分。

学校不能将所有文化都纳入传承范围,学校是传播知识的殿堂,自然要将所有封建迷信排除在外。而许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古代社会,无法避免夹带一些封建迷信和宗教有神论思想,因此要将其排除在学校课程教育之外。尽管传承有神论文化并不是向学生灌输有神论思想,而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必须将这些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和甄别,将一些有悖于学校教育宗旨的文化现象剥离学校教学计划。另外,学校是播撒科学知识的场所,为了完成上级教育机关下达的教学任务,留给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时间相对较少。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原先相对封闭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模式被打破,文化种类由一元转变为多元。多元文化固然能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突破本民族文化地域和心理壁垒而走向世界,但同时也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信仰危机,尤其是遭遇西方所谓先进文化的挑战时,“崇洋媚外”导致民族传统文化被同化。因此,要抓住课堂有限时间,将本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新建构,如将歌舞类体裁改造成健身操,将民歌戏曲改换成课外活动的娱乐游戏等。最終目的并非单纯恢复传统文化的审美群体,而是重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热爱。

在中小学教育中向学生灌输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观念,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写入各类教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从小就在青少年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深入各阶层,让人民群众将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自己的一项责任和义务。集中有限的精力培养文化认同,适当增加乡土教育选修课的比重,将本地区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写进乡土教材之中,甚至可以将乡土教材内容和初高中毕业会考挂钩,从制度和社会氛围方面让孩子们从小培养对于家乡风物的热爱,进而激发出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热情。各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也应该担负起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增加对其重视和了解,珍惜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揣摩新时代学生的审美欣赏趋向,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嘉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教育[J].群言, 2014(08).

[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中小学德育, 2014(04).

[3]岑长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弟子规》与幸福人生”系列公益讲座教学设计[J].赤子(上中旬),2017(05).

[4]杨晨曦,于凯.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07).

[5]传承的使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J].西部素质教育,2017(16).

[6]刘静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及其教育探讨[J].社科纵横,2017(10).

[7]杨加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重视“小学”传统[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09).

[8]卫学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要及传承教育探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7(05).

[9]王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06).

[10]朱仁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迪[J].中国德育,2015(01).

作者简介:刘丹(1992—),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大学文化,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小学音乐教师,主研中小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