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的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艺术歌曲既传承和发扬了古代的文化意蕴,又丰富我国艺术歌曲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演唱《杏花天影》的咬字归韵和演唱分析为主,进一步分析如何更能准确地把握此类歌曲。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意境;韵腔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有着上千年的文化的文明大国,在这浩浩荡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诗词歌赋以它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和它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的声乐学习者。对现今的声乐学习者来说,它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是声乐学习者唱演唱好中国作品的基础。
一、体会诗中情感意境
中国的古诗词崇尚含蓄美,能使吟诵者和听者回味无穷。像这类古诗词音乐,看词表面都是写景的,其实不以为然,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欢用借物言志、借物抒情的隐喻手法寄托自己的感情。它们以含吐不露为贵,特别追求意境美。所以,在我们演唱作品之前,要深入理解歌词意思,体会诗人当时的意境与心情,跟随诗人主观感情同客观事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建设起一种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
一首好诗的情感和意境,能使歌者与听众产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效果。我们就来说《杏花天影》,诗人在路上看到两岸花红柳绿,一派繁荣,触动了思乡之情,进而想到了以前的恋人,流露出对恋人的无限想念之情。其中鸳鸯浦、桃叶渡借景抒情,暗示作者对过去爱情生活和离别情景的美好回忆。又将愁眼与春风,表现愁绪随风消散,心中茫然不知,徘徊犹豫,有不知寄身于何处之慨。金陵路,莺吟燕舞也化成往日情人,可蓦然回首她已不再,算潮水知人最苦,想到国家的衰落往日大好河山已然不在,心中涌现出凄凉之感。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悠悠青草铺满江岸,太阳已经渐渐落山,可却不知自己要去往何处,似乎是尘世的喧嚣渐渐消失,作者也独自一人驾着一叶扁舟渐渐远去。
二、演唱中的咬字归韵
演唱“绿丝低拂鸳鸯浦”,中间不能有气口,根据旋律的走向,由弱到强再到弱,“拂”“浦”的归韵要到“u”上,而且后面二分音符的时值要唱得饱满,所以就需要我们有很好的气息控制。后面的只要时值是托长的,都需要唱得饱满,且气息控制力增强。想桃叶当时换渡,“想”的字头要说清楚,“渡”归韵到“u”,此句也是由弱到强再弱下来。因音符间时值较长,所以在演唱时气息要根据强弱关系使用,并且时值要饱满,表达诗人忆往事之悲凉。又将愁眼与春风要唱出,待去,倚兰桡,更少驻,此句旋律起伏由平稳到旋律起伏大,并在偏高音区迂回进行,后面的金陵路莺吟燕舞到向深处,旋律的感觉都是从平缓到起伏大再回归平缓的一个趋势。其中“去”气息要支撑好,吐字清晰,直到唱完“倚兰桡”再换气。后面的“驻”“路”“舞”“苦”再加上前面的几个,每一句的字末的字都归韵在了“u”上,“u”的发音声音浑厚,饱满,但音色暗沉,声音容易向后倒或是向下压,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演唱时字要向前咬一点,使发音部位稍向前移,这样会使声音色彩明亮一些。还有中间的“想”这种归韵到“ang”上的也是如此。“莺吟燕舞”这个词的咬字实际是不太容易说清楚的,“ing”“in”“an”的发音常常是易发尖扁白,不利于音色的美观,为了保持音色的圆润,宽厚自然,需把字的归韵向后移一点,使音色听起来统一一点。因为在起初的演唱中我都犯过同样的错误,所以单独拿出来对咬字方面着重说明。
三、演唱中的诗词韵腔
在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我们应该着重体味作曲家在谱曲时表现的诗词的悠长淡雅的意境,古代古人吟诗都有古琴、琵琶、萧等乐器附和。我们在演唱古曲时要想更符合古代的感觉,我们不妨借鉴这些古乐器的发音特色,用声音去模仿它们的音色,结合咬字去模仿古乐器的颤音、倚音、波音等,使诗词有抑扬顿挫的韵律,使声音更加有古香古色的感觉。在演唱《杏花天影》时,在每一句的几个字上都可以加倚音来润色,再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声音更自然,演唱时再模仿古人的含蓄矜持,就像他们的诗一样,这样在演唱中我们会更容易身临其境。
在我们学习的歌曲中,这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必修课,我们应该西学中用,运用西方科学的发声方法诠释具有中国特色的歌曲。
参考文献
[1]王希庆.古诗今乐,君当何咏——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多维度演绎[D].曲阜师范大学,2010.
[2]梁彩云.中国艺术歌曲中古诗词艺术歌曲和现代创作艺术歌曲演唱[D].中国音乐学院,2012.
[3]郭蓉蓉.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声乐演唱专业教学胡影响[J].艺术探索,231-232.
[4]张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之美学特征[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06):147-149.
作者简介:卢园园(1992—)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声乐)。